人鄰 1 父親過去的家,在洛陽老城的中和巷。小時候,我在老城讀過一段小學(xué)。沒住中和巷,父親家里在那兒沒有人了,只留下兩間空屋。我住在外婆家的貼廓巷。也許是小舅忽然想起,也許是父親來信,說起張家的老宅,一天,小舅說,走,看看你家中和巷的老房子。 貼廓巷到中和巷,七八分鐘路。進了院門,小舅說,這就是你家以前的老屋。小舅又指著其中兩間鎖著的,說那是給你家留的。 中和巷的老宅里,幾十年來雜居著七八戶人家,院子里堆著各樣雜物,早已是別人的院子了。老宅的舊屋多半給住戶拆了,再造了新的屋子。七歲的我,看了,懵懵懂懂,走出來,也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院子里留的兩間,什么意思?后來聽父親說,才知道爺爺往上幾代人,在洛陽和駐馬店有商鋪。日本人來了,飛機炸了駐馬店,商鋪毀了。洛陽的商鋪后來因了什么,也稀里糊涂沒了,就剩下這一院老屋。 巷子口早先還立著一塊碑,不知什么時候毀了。父親說,碑是你祖爺爺時候咱家立的??塘耸裁醋郑洸磺辶?。 中和巷的兩間屋子,父母結(jié)婚時,也許在那兒住過。對這個家,我是陌生的,不是距離遠的陌生,是心理上的陌生,院子里雜亂地住了許多外人,能是自己的家嗎?小舅跟我說的時候,我是惶惑的,眼睛看著,心里卻似乎是在看著別人的家。 那兩間屋,屋門和窗框刷著黑漆,很久無人住,黑漆干縮,有了無數(shù)牛毛一樣的細微裂紋,裂紋上蒙著灰塵,也有的灰塵膩在一起,一綹一綹,掛著。屋頂,黑灰殘舊的看不分明的瓦上,有不認識的草,早枯干了,風(fēng)里一抖,幾分荒涼。 院子里沒有人,小舅似乎也并不想著要見誰,兩個人只是站著,看一會兒,就回去了。 你家的屋,小舅說?,F(xiàn)在想想,在我的內(nèi)心,與其說這里是曾經(jīng)的一個家,不如說,這里是一段殘存的家史。幾十年,一二百年,這個院子里,彌漫著張家一輩輩人的影子和氣息,而這些影子和氣息,似乎并未全然泯滅,恍惚間,在滿是異味的灰塵里浮浮沉沉。 中年時候的父親,幾次回到洛陽,試圖要回老屋,有一次房管所答應(yīng)再返還兩間,后因什么事,又生了變故。 中和巷,自然是老宅,是父親過去的家,但我心里,沒有家人居住,不能算是家。我小時候的老家,是貼廓巷,母親的家。 貼廓巷是從前緊貼著城郭的巷子。直到前幾十年,巷子里還鋪著巨大的古老青石條,那是幾代皇城遺留下來的。一代代人的布鞋、麻鞋、草鞋踩過去,磨過去,青石條光亮亮的,幾乎可以照出人影。 外婆說,清朝時候,巷子邊上還有一個演武場。你外公的爺爺,還中過武舉。 2 “大綠豆!蝦!”這是貼廓巷的記憶——大清早,還睜不開眼睛,就聽外面吆喝。 洛陽老城話,外面的人聽來土,宋代卻是國音。詩人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里有:“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元《木天禁語》亦有:“北方聲音端正,謂之中原雅音。南方風(fēng)氣不同,聲音亦異,至于讀書字樣皆訛,輕重開合亦不辯,所謂不及中原遠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p> “大綠豆”和“蝦”的吆喝聲,洛陽老城話,“綠”讀作lú,二聲;“豆”,沒法注音,那聲音大約是腮幫子往后,從舌尖和牙齒縫快速擠出來的?!拔r”,亦是二聲,挑起來,聲音短截。這字眼如何吆喝,那調(diào)子韻味,得親耳聽,尤其是一大清早,人半寐半醒時候,伴著小販“篤、篤”的腳步聲,才更有意思。 大綠豆不是現(xiàn)在說的夏日清火的綠豆,要稍大一些。頭晚上就浸泡著,一大早,天才蒙蒙亮,加了鹽煮,撈出來,撒一點細細的花椒面?;ń访娴淖仙?,因豆子的濕淋淋,稍稍洇開,水靈靈的,好看。 小孩子這會兒還不起來,秋深了,冬寒了,外面冷,再說兜里也沒錢。 外婆呢,早起來了。老城人把外婆叫婆婆。外婆這會兒正在灶上忙。外婆也不會給我錢。外婆沒錢。外婆忙著,紅薯洗干凈,去皮,切小塊,鍋里的水開了,下紅薯丁,紅薯丁熟了,勾一點面汁,水再一次滾了,紅薯湯就好了。這幾乎是老城人每天的早飯,也叫甜湯。這里的甜,不是因為糖,而是不加鹽的湯。 難得的是甜紅薯,這是要加糖的。紅薯切小塊,小巧的菱形塊,指甲大小。過油。水開了,下紅薯丁,勾半透明的薄芡。舀在小碗里,再撒白糖。沙粒的白糖還沒全化,喝一口湯,嚼一下沙粒一樣的白糖,嘴里“咯咯”響。最難得的,是山楂澇。不知道那個“澇”是哪個,用“酪”也不對,暫且用這個替代吧。山楂澇講究,得有錢買山楂糕,切小丁,下鍋,水開了,勾芡,水再開了,下白糖出鍋。這要遇上紅白事,或年節(jié)或待貴客,那家人富裕,有錢買山楂糕,才能吃上。這樣的吃法,不是為飽腹,老城人說是“吃嘴”,頗有譏諷的意思。 紅薯湯做好了,灶邊溫著,外婆在粗鐵絲的箅子上烤饃片。一會兒,饃片略略焦煳的香味,就從灶上飄了出來。 小桌上,外婆早切好了一碟腌苤藍。香油稀罕,外婆小心地數(shù)著,滴了四五滴,滴完,手指在瓶口抿一下,再抿到咸菜碟子里。 貼廓巷的小街上,“紅薯!紅薯!”這會兒已經(jīng)有人拉著架子車,扯著嗓子吆喝叫賣了。 紅薯真便宜,一塊錢可以買三十三斤。最好的,三十斤,二十八九斤。新挖出來的紅薯,小心洗干凈了,紫紅的,嬌嫩嫩的,一點皮都沒破。老城人講究,磕一點皮都不要。 3 洗臉?biāo)泊蚝昧恕P【藦木锎虻?。天一冷,外婆就念叨一句話,井溫水!井溫水?/p> 也真是這樣,奇怪,天愈冷,井水就愈溫。匆匆洗一把臉,顧不上吃早飯,我就往后院跑。后院里,小舅正赤膊掄著石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一會兒還將石鎖拋起來又接住,練得一身汗。小舅見我來,把石鎖放下,“啪、啪”,拍幾下裸著的胸脯,讓我試試。我試試,石鎖太沉了。 母親說,家里多少輩人都習(xí)武,家里原先還有一口祖?zhèn)鞯膸资镏氐拇蟮?。小舅?xí)武是他們姚家的習(xí)慣。令我迷惑不解的是,母親說早已去世的諳熟武術(shù)的外公,亦是走街串巷給人家上門做流水席的廚子。我心目中的習(xí)武之人,是攜著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那樣的武俠。而在外公這里,卻是懷揣著肉腥氣的菜刀,遇有紅白事情,起了灶臺,給人家烹炸煎煮,這叫我有些沮喪。86C2FDBD-112A-400C-9257-4AC0B06A0F5A 外公做席,收入不穩(wěn)定,為生計,家里還開著磨坊。這也是外公的半件事。外公一早上牽著驢,去菜市東街還是馬市街,馱幾袋麥子回來。外婆和母親、大姨三姨幾個淘洗了,晾干,磨了面,外公再弄到集市上賣成錢。也有人家買了麥子,上門來磨面,磨面的規(guī)矩,除了磨面錢,麩子是要留下來的。母親他們當(dāng)年應(yīng)該是經(jīng)常吃摻了麩皮的黑面饃的。 幾個舅舅都讀了幾年書。大姨三姨呢?好像不識字。母親是讀了幾個月就不讓讀了。家里要人手,不養(yǎng)閑人。母親后來不知怎么學(xué)會了看報紙,還能寫不算簡單的信。前些年為母親解悶,我置辦了宣紙字帖,也沒人教,她摸索著寫了半年多,《多寶塔》竟能寫得像模像樣。 后來大姨、三姨出嫁,大舅成家。守寡的外婆帶著母親和四舅、小舅,磨面,抿袼褙,糊火柴盒,糊藥袋,就這么活過來了。 4 不上學(xué)的時候,我的心思在外婆院墻后面的那家油布傘廠,還有院子后面不遠處的洛河灘。下午兩節(jié)課,貼廓巷小學(xué)就放學(xué)了。寫完作業(yè),沒事,我趴在后院的矮墻上看那家油布傘廠。 傘廠不大。趴在墻頭上的我,看著陽光下給桐油浸透了的一匹匹白棉布,逶迤綿延地在木頭架子上,一高一低地晾曬著。下午的陽光依舊是熱烈的,打在整匹整匹的浸透了桐油的棉布上,強烈的明黃色幾乎要跳起來。太陽過去,有風(fēng)的時候,那些明黃色的布來回擺著,海浪一樣、草原一樣起伏。桐油布的明黃色上面,是藍色的透明玻璃一樣的天空。 傘廠一角的廠房里,是浸泡白棉布的巨大的長方形木制容器。它們很早就存在了。外婆說,這家傘廠是民國時候就有的。白棉布浸制的時候,是遮擋著陽光的。一切在陰涼的幽暗中慢慢發(fā)生變化。厚實的白棉布在浸入桐油的一瞬間,似乎是猶豫的,但很快就迅猛貪婪地吮吸著。桐油不斷減少,幾乎消失的時候,大桶的桐油又傾倒進來,一直到所有的白棉布都飽和,顯出懨懨的樣子。我沒去過廠里,我覺得浸泡白棉布的木質(zhì)容器底部,應(yīng)該有一個塞子,就像那些巨大到可以容納幾千斤糧食的屯一樣,打開那個塞子,就可以排出白棉布無法最后吞咽的桐油。從陰濕稠膩的桐油里,到架子上晾曬時的陽光,就是這些白棉布的前半生。 多年后我去青海、四川,見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但那黃都不夠亮,不夠純粹,遠遠比不上那些桐油布的明黃色在陽光下反射的威武明亮。 這些桐油布,多用來做雨傘。也許,過去沒有雨鞋、雨衣的時候,還可以做鞋,做雨衣。后來看《清明上河圖》,猜想北宋汴京街市上的那些遮陽擋雨的棚子,小販頭頂支著的大傘,就是用這樣的桐油布做的??促Y料,那些貨船運送的貨物里,就有南方的桐油。制傘的技藝,想必也是從南方,跟著那些桐油一路傳過來的。 西北的家里,也曾有一把桐油布的雨傘。那傘無疑是從老城帶來的。平日想不起來,下雨了,才會想起這把擱在門背后的傘。舊了的緣故,傘面是暗黃色的,也很久沒有刷洗過,感覺像氣息懨懨的老人一樣,只是“砰”地打開那一下,才顯出一點隱藏的力氣。雨下完,人隨手丟在門后,傘上的雨水慢慢流下來,浸在舊了的青磚地上,青磚黑濕濕的,似乎那雨水也是黑的。 5 后院也是外婆抿袼褙的地方。那時候百姓人家不買鞋,買不起,穿的鞋就是自己做。幾層布粘在一起的袼褙抿好了,要黏在墻上晾曬。袼褙晾曬干了,揭袼褙的時候,撕開一個角,用力一撕,“吱啦”一聲,那爽利的聲音是有些好聽的,似乎憋著的一大口氣,忽地吐出,心里暢快了。后來讀晴雯撕扇子,單薄的絹扇撕起來,是絕沒有這樣爽利有勁的聲音的。 外婆的院子里,還似乎有一間老是鎖著的屋子,里面有一眼深井。一天,門奇怪地沒鎖,我悄悄推門進去?;璋档墓饩€里,離著井口還有好幾尺,我就不敢走了。似乎稍一走近,那井里有什么就要把人吸了進去。多年后,仔細想,究竟是哪一間屋子呢?外婆的,舅舅們的,二外爺?shù)模钠牌诺?,似乎又都沒有那樣的一間屋子。那屋子究竟在哪兒呢?也許,是小時候的夢。夢太真了,就以為是真的。 院子一角,靠近四舅屋子外墻那兒,那口井卻是真的。青石條鋪的井臺,井口很小,上面有轆轤。拴水桶的繩子,最下面一段是鐵鏈。鐵鏈頭上有兩三個鐵環(huán),小舅不知怎么套弄幾下,鐵環(huán)就把水桶拴住了。抓著轆轤的搖把,把水桶系下去,晃幾下繩子,水桶就側(cè)著,水進去了,桶沉了下去,就抓緊轆轤的絞把,慢慢往上絞。水絞上來了,極清亮,晃呀晃呀,人看著,人的臉和天上的云朵一起晃著。 井臺過來,一丈多遠地方,是兩棵大樹,好些年的大樹,一棵桐樹,一棵皂角。 桐樹高大。冬天沒葉子的時候,樹尤其顯得高大。枝條向院子里四處伸展,幾乎占領(lǐng)了整個院子。這桐樹似乎從來就沒有細的枝條,只是粗的枝條,動物的觸手一樣,在院子上空粗野地穿插,跟臨近屋子的檐角咄咄對峙著。 春天了,桐樹葉子生出來,轉(zhuǎn)眼之間,葉子就大到了可怕的程度,甚至在樹下都可以一片一片數(shù)清楚。 桐樹落葉的時候,是有些可怕的。桐樹葉子長到最大,有小孩子臉那么大。秋天,葉子干枯了,風(fēng)一吹,落下來,夜里太靜,就“咣”的一聲,像是某個東西砸在地上。夜里風(fēng)大的時候,只聽得窗外“咣、咣”,一會兒又呼啦啦地一氣落下來好多。天亮了,推開門。呀!一地的大葉子,密匝匝的,好像打劫了一樣。人去灶房,去井臺,就在枯葉上走,“刺啦、刺啦”,葉子碎了,碎了一地。 如果有風(fēng),就有些混亂了。這邊才斜著砸下來一片,那邊就又斜著砸下來。一會兒又連著砸下來,一連三五片,一二十片,幾十片,幾乎就砸滿了整個院子,有幾分狼藉,廢墟似的。 別的樹的葉子都是零碎的,糾纏分不開的,是朦朧的整體,而桐樹的葉子不是這樣,一片是一片,每一片都是獨自的。 落下來的葉子,細看,每一片葉子的葉柄處,都有些殘忍的新鮮,似乎剛剛從樹枝的肉體上疼痛地拔出,還帶著些隱隱的殘肉。 皂角樹呢?樹的身子有幾處是黑的,半干的宿墨似的。那樣的黑,哪里來的?是樹身里藏著的嗎?皂角樹的葉子不大,似乎是有幾分細長的,軟軟的,有些薄而蜷曲。落了,也就落了,輕柔柔的,沒多少聲響,可也不像是嘆息。 皂角樹能真正看得清楚的時候,也是在秋天,皂角成熟時。 皂角,初時是綠的,到了落的時候,已經(jīng)是紫色、深紫色了。一個個顏色沉穩(wěn),似乎不是樹上的東西。 皂角是非到了干硬黑紫不肯落的。皂角落下來,和別的聲音不大一樣。皂角已經(jīng)干得透透的,里面的皂角子,落地的聲音是“嘎”地一下。若仔細聽,還有皂角子在皂角里面“嘩啦”一下的聲音。風(fēng)大的時候,皂角會給風(fēng)吹著在院子地上挪動,每一挪動都有些聲音,“嘩啦、嘩啦”的。人靜下來聽聽,還真有幾分好聽。 風(fēng)吹著皂角,挪動的聲音就不是空虛的,是有了些內(nèi)容的。也許,獨居女人的腳步聲,是有些和它相像的。尤其長裙曳地的聲音,掃著地上干枯的落葉,也是“嘩啦、嘩啦”的。 外婆把皂角拾掇起來,用斧背砸開,在洗衣盆里泡幾天,泡出來的水有堿性,可以洗衣服。外婆沒錢買肥皂。皂角有毒,豆莢、種子、葉及莖皮都有毒,怎么可以洗衣服呢?可外婆用皂角洗衣服,沒一點事。 皂角的毒,卻可以治療小兒頭瘡。皂角燒成灰,香油調(diào)了敷上,幾次就好了。那一年我在老家,天熱不適的緣故,頭上生了黃水瘡。后來怎么好的,記不得了,也許就是外婆用皂角灰治好的。 外婆窗臺的碗里,還常泡著一些不知從哪里要來的松木的刨花。松木的刨花,映著陽光看,透亮亮的。刨花泡的水,手指頭蘸一蘸,聞聞,有松脂黏性和淡淡的松油香氣。外婆用梳子蘸了這水梳頭,梳得光光的。 一晃,外婆走了十幾年了。外婆九十歲那年,還能給自己洗衣裳。干凈利落了一輩子的外婆,也苦了一輩子。她十七八歲那年,嫁給了大她近二十歲的外公。我問母親,為什么?母親也說不出因由。只是說,外婆嫁過去,伺候一大家子人,累得她回一趟娘家,就躺一天,說,太累了。 外公家,富有嗎?啥也沒有。母親說。 外公走得早,他比外婆大差不多二十歲,肯定會早走。外婆守寡那年多大?大小五個孩子,她怎么養(yǎng)大的? 一晃,外婆走了二十多年了。 大姨,三姨,也走了。86C2FDBD-112A-400C-9257-4AC0B06A0F5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