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橋先生 每周一文 溫暖同行 全文2691字,閱讀約需6分鐘前不久,初中同學群突然整齊刷起紅包,仔細一瞧,原來是在湊“看老”份子錢——此為群規(guī)之一,但凡某同學家辦紅白喜事,能去趕個熱鬧的盡量去,遠在他鄉(xiāng)的也可湊個份子錢,聊表心意。看老,在江南鄉(xiāng)村,就是吊唁、吊孝、吊喪之意。逢有鄉(xiāng)人去世,臨近十里八鄉(xiāng)的友村、親朋,依照祖宗傳下的古禮,是必須得前往靈堂跪拜祭奠的。自然也得買些炮竹、花圈、紙錢、祭幛之類的祭品,所以才要湊個份子錢。以往,逝者多是同學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年邁的父母,歲數(shù)大了,走的是順頭路、安樂路,鄉(xiāng)人稱之為“喜喪”,親人多半能坦然接受,群里自然也沒多大的悲慟蔓延。這次的逝者,是我們的一個初中同學,因肝癌晚期,短短數(shù)月便撒手人寰,因為他的要強,此前群里竟沒有一點風聲。這也是建群以來,偌大一個200人的群,第一個離大家遠去的同學。群里,他的微信頭像還意氣風發(fā),幾個月前的聊天記錄尚有跡可循。如今,斯人卻已杳如黃鶴。懷念的話,惋惜的嘆,寄托哀思的語,發(fā)自肺腑地夾雜在長長的“看老”接龍名單中,就像枯葉飄在空中、雨滴打在檐下,漸迷離了雙眼。人到中年,風雨撲面,就得經(jīng)常直面種種突如其來的離別。隨后幾天,微信群里,不斷有同學發(fā)來“看老”現(xiàn)場視頻,吹吹打打,哭聲凄凄,炮竹陣陣,混雜著各種迎來送往的鑼鼓聲、禮客聲和哀樂,一下就讓人身臨其境、悲從中來,也將我的思緒拉回過去,憶起幼時“看老”的點滴經(jīng)歷。那會兒,村里的人還大多還住在村里,十里八鄉(xiāng)的山路,走的人還算絡(luò)繹,黃土路面瓷實泛光,路旁的草木也退避三分。不退避也沒辦法,間或過路的黃牛,時不時會伸出長舌,剎那便卷走幾口嫩草。遇上老人仙逝,孝家會竭力辦得風光——這,似乎是更重要的“孝”,雖然我并不如此認為。而且,這個喪事,是合村人的大事,有些重要關(guān)節(jié),特別是對外村前來“看老”之人的禮節(jié),也不是全孝家說了算。根據(jù)鄉(xiāng)俗,老人仙逝當天,村人們便會合力搭建好靈堂。靈堂,自然設(shè)在三進的合村大堂屋里。上堂屋,是壽棺停放之地,一般停放在右側(cè),左側(cè)則作為辦法事的場地。壽棺之前是靈位案臺,由山上挖來的青松、長方桌和竹架框搭成,糊以白紙。中心一個大大的“奠”字,兩邊是挽聯(lián),桌上端正擺著逝者遺照和香火供品。挽聯(lián)橫批,往往是“音容宛在”“千古流芳”“忠厚待人”“淑德一生”等句;左右豎聯(lián),則有“一生儉樸留典范,終世勤勞傳嘉風”、“悲聲難挽流云住,哭音相隨白鶴飛”之類。靈位之前,則是跪拜祭奠之地,會鋪上草席,虛位以待。為保持草席的干凈整潔,沒有客人時,草席往往會卷成圓筒。孝子們則披麻戴孝,躬身而立,靜候隨時前來的“看老”人。按習俗,靈位一般設(shè)置3-5天,這期間,十里八鄉(xiāng)的友村,孝家的親朋好友,都會陸續(xù)前來“看老”。而在壽棺“上山入土”之前的一天,做法師的和尚要進門,“看老”的人,也會這一天達到流量最高峰。那會兒,友村“看老”的每一支隊伍,都是步行山路前來,往往多達二三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越多,越壯觀,越顯得對此次“看老”的重視,孝家和本村也就覺得越有面子,充滿感激。“看老”隊伍,前面約10人舉著上繡各路神仙的彩旗,迎風獵獵作響,接著是銅鈸、響鼓、大鑼,偶爾還有嗩吶。是的,每個村里,都置辦有這樣一全套的公家“裝備”,這是一個村對外交往禮節(jié)的必需品。再接著的人,是背著炮竹、紙錢之類祭品。往往轉(zhuǎn)過山腳,能望見山窩里的村子時,剎那間,鑼鼓鈸齊聲響起,這便是“報信”,意思是我們來“看老”了。這時,本村鑼鼓鈸也趕緊應聲相和,以示歡迎。孝家、知客聞聲出動,趕緊到村前等候迎接。約莫三五分鐘,眼看隊伍就進了村,進了大堂屋前的大禾場,霎時,兩邊放起鞭炮,響聲震天,鑼鼓鈸、嗩吶更是用盡力氣比拼誰更響亮。負責祭拜的人多為中年男丁,大約10來人,腳步眼看就跨過了祖堂屋大門石,又走過下堂屋,穿過中堂屋,齊整、肅穆地站在了靈位前,那里,地上早已鋪開了草席。不知哪個長者細聲喊了句“跪”,十來個中年漢子齊刷刷跪下,便行起三叩之禮,靈位前的孝子們也趕緊面對客人下跪,接哀回拜。行禮祭奠完畢,兩邊人便混在了一起。“看老”隊伍中的長者,上前緊緊握著孝家的手,說著“人死不能復生,節(jié)哀啊”、“某老(指逝者)真是個好人啊”,并一同追憶逝者生前種種德行操守,孝家則連連點頭答謝。這時,本村負責喪禮的人一齊出動,裝煙的端著滿盤子的香煙,穿梭遞送,為便于客人取拿,香煙都從盒子取出來,散放在盤子里;負責茶水的女人們,則將早已備好的茶水,和盤端出,供客人飲用;德高望重的本村知客,趕緊上前寒暄,說著回禮的敬語,并邀請客人到堂屋下邊吃“流水席”。這也是“看老”的重要禮節(jié)之一,人家大老遠來了,得略備寒酒薄宴,不好讓客人打餓肚回去。由于喪禮上的一道主菜是白豆腐,故又稱之為“吃豆腐席”。這樣的流水席,晝夜不停,在和尚進門“坐夜”的那天,更是繁忙,幾乎每十來分鐘,就有一大波客人前來,跪拜祭奠,裝煙遞茶,吃“流水席”。吃完酒席,“看老”的人便謹遵“客去主安”的訓教,打道回府。孝家會出門送出村口,而且還得“回禮”——一般是男丁一人一包香煙,女客一人一條毛巾。望著“看老”的隊伍走遠,這一波“看老”便告結(jié)束,孝家趕緊又回到靈堂,等候著下一波“看老”的人。遇到湊巧時,會有兩三支看老的隊伍同時從村子的四方抵達,禾場里急促地燃起炮竹,鑼鼓聲較勁兒響在一塊,人們密密麻麻擠在靈堂里,那種“熱鬧喧囂”,令人終身難忘。少年求學,我有時想,這樣繁復的古禮,固然鬧哄哄,但難免會耽誤鄉(xiāng)人的農(nóng)時,還浪費了很多財物,似乎是個陋習有點過了。長大后,見多了生離死別,才曉得,在我們的國度,敬生重死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樸素信仰,所謂“事死如事生”,這也不能簡單冠以“迷信”“陋習”斷之。當然,我們在辦喪中,要注意節(jié)度,決不可奢侈浪費、攀比成風。事實上,這樣厚重的儀式感、繁復的禮儀,當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你看,僅在一個“看老”中,這些神圣古樸的禮儀,便展現(xiàn)得鄭重其事、淋漓盡致。“看老”,不僅寄托了人們對逝者的哀思,更蘊含著人們的尊古重祖、孝道傳承,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同時又還見證著十里八鄉(xiāng)的友親相愛。“看老”,告慰逝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你來了,又走了,但絕非毫無聲息,死者為大。在世的人們,都還記掛你,不斷提起你,趕在你塵歸塵、土歸土之前,都來祭奠你、送你一程。你的精神似乎還活著,與這世界有著生生不息的牽連。這個道理,同時也是在和活著的人們訴說,慰藉著人世的不易。蓋棺定論,人這一生,都免不了走到這一步,為人處世要知禮節(jié),要多行好事、常積善德,百年后的靈位前,自也能得到更多的一份敬意。所以,這樣的“看老”,既是一種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種生活的教育!敬請點個“在看”,一起懷念“看老”的溫暖、思念“遠行”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