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 沂南漢墓 
游牧民族浮雕 這是位于王羲之的故鄉(xiāng)山東省東漢時期的一座墓室,從墓室中殘留的浮雕可以窺見出當時漢族的情況。這是與漢族交戰(zhàn)的游牧民族的身姿,從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開始直到三世紀后半,中國許久都未有統(tǒng)一的王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攻入中原,漢民族史上第一次退出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逃至江南,攻打匈奴收復中原的北伐成為漢族的夙愿。 (滅亡西晉的是五胡中的匈奴漢國,又稱前趙或漢趙,是西晉晚期由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但是王羲之所處的時代,該匈奴政權已經滅亡) 
浙江省 蘭亭 公元353年舊歷3月3日,王羲之召集當時的名士們在蘭亭舉辦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曲水流觴之宴,此前不久以奪回中原為目標的北伐軍離開江南,但是王羲之為了保護苦難的人民,抑制了自身的想法,提出反對北伐的主張,不久,北伐軍在敵地敗走,在宮廷內王羲之的處境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此時舉辦了宴會。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曲水流觴圖 后世的畫家以此故事為背景留下了眾多名畫。所謂曲水流觴宴是被視為貴族文化之精粹的漢民族傳統(tǒng)宴會,眾人坐于清溪旁,在酒杯流到自己面前之時必須作詩一首,如若不能就會受到懲罰必須把杯中之酒一飲而盡。當時由于北伐失敗宮廷內被沉悶的氣氛所包圍,王羲之特意在此時召開如此風雅的宴會是為了向內外展示漢民族自豪感,在宴會即將結束時大家決定把此次的詩賦輯成一集,并做序一篇,相傳王羲之把序文一氣呵成,這正是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模本蘭亭序 局部 唐太宗命人臨摹真跡使王羲之的筆運流傳至今?!坝篮途拍?,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聚集了41位文人墨客,宴會始于悠然的春風之中。在蘭亭序的前半部分對宴會的盛大情景以及當時的氣氛用輕快的行書表現(xiàn)出來。28行、324字的序文,每個地方都有王羲之刻意而為的巧妙手筆,例如使用了20次的“之”字皆別具姿態(tài)無一雷同,隨著文章的內容的加深即便同一個文字也會因內在的力度不同而漸變。由于思緒并進產生了一些書寫失誤,但是作為可以傳達當時氣氛之物更為彌足珍貴,運筆、文字以及均等的余白衍生出一種緊迫感,據(jù)說此后無論怎樣臨寫,王羲之自身也無法超越此帖。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在感到欣然快樂之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到來之事。王羲之放眼于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天緊張的氣氛中,王羲之把漢民族的自豪感與六朝貴族的風雅運于筆鋒?!肮湃嗽?,死生亦大矣”,古人說生死皆是人生最大的問題,繼而,長壽和短命亦是如此,對于這種命運之說,王羲之強烈否定。王羲之的興奮以及躊躇表露無疑,文字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即便物換星移世道變遷,都想通過今日舉行的宴會解讀自己之心寄語后人,此為蘭亭序之終。 (即便物換星移,世道變遷,原文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漢族的挫折加上自身的危機交錯之時完成的蘭亭序第一次將漢民族之魂形象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 蕭翼賺蘭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 蕭翼賺蘭亭圖 局部 蕭翼賺蘭亭圖,這幅畫表現(xiàn)了蘭亭序后來的命運。唐初,唐太宗為了顯示王朝的正統(tǒng)性而收集古代書法,特別是王羲之的書法,收集多達兩千余卷,然而只有最高杰作的蘭亭序下落不明,不惜千方百計也要找出蘭亭序的唐太宗命令大臣蕭翼務必將其入手,這是最終騙得了蘭亭序的蕭翼快馬加鞭趕回太宗處的情景。 
陜西省 唐太宗昭陵 這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整座山都成為了皇帝一人的陵墓,相傳蘭亭序的真跡至今依然沉睡在此陵墓中。臨終時,太宗留下遺言要蘭亭序為自己陪葬,此后,真跡永遠的從世上消失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武蘭亭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武蘭亭序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武蘭亭序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武蘭亭序 局部 定武蘭亭序,這是刻在石碑上的拓本。太宗得到蘭亭序真跡之時命書法名家們臨寫,把最接近真跡的歐陽詢的作品刻于石碑上,后由于戰(zhàn)亂原石紛失,只有拓本被小心的流傳下來。唐太宗從王羲之的書法感受出了漢民族之心,“盡善盡美”,最完善最完美,為這件書法賦予了至高的贊辭,即便是筆誤之處也要忠實的再現(xiàn)于石上,希望傳達出王羲之的風格。真跡紛失的王羲之的書法對后世的人們來說亦是習字的規(guī)范。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 臨王羲之裹鲊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 臨王羲之裹鲊帖 局部 臨王羲之裹鲊帖,這是十三世紀元代文人趙孟頫的臨摹作品。裹鲊帖是王羲之贈與友人醋漬魚之時附上的書信。在游牧民族蒙古族支配中國的元代,趙孟頫為了把漢族文化傳給后世,奮勉臨摹王羲之的書法,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認為要重新追溯先人的筆跡就要貼近書寫之人的氣魄與心境,對漢民族考驗重重的元代,王羲之成了心靈之寄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征明 蘭亭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征明 蘭亭序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征明 蘭亭序 局部 這是十六世紀明代中葉的文人文征明留下來的蘭亭序。文征明立足于王羲之的蘭亭序,用更為流利的書體去迫近王羲之的內心。自少年時代開始文征明就一心研習王羲之的書法,這里展示了89歲的文征明在學盡王羲之書法之后所達到的境地。 王羲之的書法被志于書法的人們尊為最杰出的書法,故此王羲之成為了書法世界里的圣人——書圣。 十七世紀,滿族建立的王朝清朝自認為是偉大的中國文化的繼承者,極為重視漢文化,在清朝全盛期,乾隆帝君臨天下長達60年,對乾隆帝以及歷代的帝王來說,王羲之的書法極為特別,三希堂這個詞語就傾注了乾隆帝對王羲之的思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這件書法作品在乾隆帝時代被認為是唯一遺留下來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遺失之后,快雪時晴帖被歷代帝王們不斷繼承。 書圣王羲之的書法是一種反映民族之心的藝術,并作為代表中華文明的寶物傳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