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來源(《傷寒六書》) 藥物組成:大黃、芒硝、當歸各9g,人參、枳實、厚樸、生姜各6g,桔梗、甘草、大棗各3g。 功效主治:瀉熱通便,補氣益血,治陽明腑實,氣血兩虛所致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倦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神昏肢冷,口舌于燥,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方解:本方為扶正攻下之方。用于實熱內(nèi)結(jié)較輕,正氣損傷不甚者。方中芒硝、大黃,枳實、厚樸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實熱積滯,急下熱結(jié)、以存陰液;人參大補元氣,當歸補血,扶正有利祛邪,以桔梗開宣肺氣,以通胃腸;姜、棗、草補益脾胃,助人參、當歸扶助正氣,又調(diào)和藥性,使攻下而不峻。合用攻下熱結(jié),補益氣血,祛邪扶正,體現(xiàn)攻補兼施的配伍特點。 藥理研究:抗菌,抗感染,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強血液循環(huán),旺盛新陳代謝,促白蛋白合成,增加紅細胞及血色素,增強腸蠕動,促進瀉下。其中大黃、芒硝、厚樸、枳實抑菌、抗感染,增強腸蠕動,促進瀉下,擴張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甘草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提高機體內(nèi)分泌調(diào)節(jié)能力;人參增強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強心;當歸抗貧血。 臨床應(yīng)用:體虛需下者,去芒硝,減緩瀉下之力,增加人參、當歸用量,以增強補虛作用;熱邪傷津較甚,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加生地黃、玄參、麥門冬、以養(yǎng)陰增液。用于傷寒、副傷寒,流腦,乙腦,老年性腸梗阻,腸麻痹等體力衰弱者。 現(xiàn)代制劑:湯劑。 用量用法:水煎,2次,一日一劑,飯前一小時分3次服。 使用注意:單純體虛便秘勿用;自利清水,乃熱結(jié)旁流所致,不可誤用溫澀之品。 本方歌訣:黃龍枳樸硝大黃,參歸棗甘桔梗姜,里熱實證氣血虛,瀉水糞結(jié)脹痛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