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經專研文章,強調專業(yè)性,不具備娛樂性,觀者慎入! 一、原文:
二、譯文:
三、字義:
四、說明:老子在道經一章給出了“有”與“無”的定義,這一章老子著重強調了“有”與“無”在運用中所各自已扮演的角色。
前面章節(jié)我談到了“有”與“無”是道的兩種運動方式?!盁o”是興起萬物并為萬物提供發(fā)展變化動力的運動?!坝小笔浅尸F萬物以“無”運動時產生的結果的運動。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所以常說“一有一無之謂道”。 另外,老子也用“動”與“靜”兩個詞與“無”與“有”交替使用。我們須記住“動”與“無”是同一個意思,“靜”與“有”是同一個意思。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很少言及“陰”與“陽”。 下面就分析老子舉的第一個例子:
1、“卅輻共一轂”:制造輪子。這個階段老子稱之為“有之以為利”。 2、“當其無”:保持輪子的形狀完整,不能變形,也不能損壞。變形,損壞就喪失了輪子的作用,也就不叫輪子了。這個階段老子稱之為“無之以為用”。 3、“有車之用也”:我們可以用裝有輪子的車來載物、載人了。 從上面解釋可以看出,“有”為我們提供了使用器物的可能,因為器物以“靜”的方式呈現在那里。“無”為我們提供了保持器物存在的可能,因為器物以“動”的方式去保證“靜”能呈現出來。 再舉個例子,電視機。“有”的運動保證了電視機能做為一器物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有”消失了,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還有個叫“電視機”的器物存在?!盁o”的運動保證了電視機以像出廠時一樣維持其正常的觀影效果,如果“無”消失了,電視機會在我們面前瞬間解體崩潰。在“有”與“無”運動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每次打開電視都能欣賞到節(jié)目。 老子在本章例出的三個例子,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做為對象的,其實,不只是器物,人的行為亦同樣遵守“有”與“無”的運動規(guī)律,并在“有”與“無”的運動約束下,呈現在我們面前。老子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所舉的例子,我們能舉一反三地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并在自已的頭腦中固化“有”與“無”、“動”與“靜”的概念,積極地使用它們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道德經并不是一種“虛無”的玄學,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活動中,我們借助于道德經闡述的思想,是的的確確可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 有些人把道德經視為修身養(yǎng)性、打坐冥想的指導思想。但我認為,把道德經大材小用是很可惜的,也違背了老子的初衷。 除特別注明外,所有文章為作者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保留原創(chuàng)文章的一切權利。 |
|
來自: 隨便閣 > 《原創(chuàng)道德經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