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段時間看《育兒基本》,關于讓孩子分擔家務,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些認識幾乎是顛覆了我之前一直主張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去承擔一些家務、孩子做家務大有好處。 而新的認識是:家務應該主要由父母來承擔,孩子是沒有義務做家務的。 怎么講的,我與大家分享一下。 02 首先必須認識到,孩子在家里,有著比做家務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的房間應該自己整理,出門前自己的書包自己檢查,自己的書架自己整理。只要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孩子能夠做好,父母就不要插手了。 其次,為什么說做家務是父母的義務,對于孩子來說不是呢。孩子不是家庭的一員嗎?孩子當然是家庭的一員,但不等同于義務的一員。為孩子營造一個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是每一個父母的基本職責。父母如果認同這些基本職責,有什么必要讓孩子來分擔家務。不認同,當然沒有必要成立一個家庭了。再說家務量也并非我們成人不能承受。除非是出自教育目的,還有就是老師的作業(yè)了。 這個我就自己檢討了,曾經(jīng)布置了大量家務作業(yè),讓孩子掃地啊、擦桌子啊等等。其實正如之前講的,要布置也應該布置“做好自己的事情”的作業(yè)。所以我現(xiàn)在開始一方面布置“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是布置一些手工作業(yè)。 當然這樣說不是告訴大家,孩子可以不用做家務作業(yè)了。只是想表達,在讓孩子分擔家務之前,應該讓孩子學會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主次要分清。 最后,自己的事情與家務也是有明顯界限的。家務不要孩子來承擔,孩子的自己能夠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包辦。你是想要一個乖乖分擔家務,但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做的孩子,還是要一個自己能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夠照顧自己的孩子。 03 看兩種家庭模式。一種,孩子在家基本不做什么家務,但是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家務基本父母做。長大之后,反倒成為快樂、不糾結、樂于家務的人。另一種,父母要求嚴格,要求孩子從事家務甚至是很繁重的家務,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總是受到外界的表揚,長大之后,成為了以家務為苦、能少做家務就稍作的人。 第一種家庭傳遞的信息是,家務是爸爸媽媽做的,爸爸媽媽照顧這個家庭是快樂的、幸福的。而第一種家庭傳遞的信息是,照顧家庭是辛苦的,所以家務需要分擔。 我想讓孩子看到父母主動做家務,也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愛的能力。讓孩子從小看到,父母照顧一個家庭,照顧家人,是快樂的,不是壓力,而是一種愛。父母愛孩子,才會花費時間,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把菜燒的香噴噴,讓孩子在這個家,感受到幸福。 孩子只要感受了這種愛,這種快樂的愛。才會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樂于承擔家務。因為孩子看到,父母做家務是快樂的。 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