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闭堃妗T唬骸芭c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span> 【原文朗讀】 【注釋】 子華、赤:公西氏,名赤,字子華,通稱公西赤或公西華,小孔子30歲左右,魯國人。《論語》中提及五次,他相貌堂堂,有謙謙君子之風,擅長祭祀賓客之禮,有超凡的外交才能,公西華的家庭比較富裕。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又稱冉求,小孔子29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冉求具有出色的經(jīng)濟管理才能,尤其善于理財,又有杰出的軍事才能,總之多才多藝。在孔子50多歲當魯國大司寇時就跟著孔子做官,后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在周游列國的第6個年頭,60歲的孔子和弟子們在陳國,這時候魯國執(zhí)政大臣季康子派人請冉子回去做官,之后冉子一直為季康子做事。論語中提及冉子16次,很多次是挨孔子的罵,這是因為孔子對冉子的期望太高了。粟:谷子,小米。“粟”和“米”相對,粟有殼,米無殼。若單用“粟”字,則粟即為米。釜、庾、秉:古代的容量單位。六斗四升為一釜,大概今天的一百斤。二斗四升為一庾,大概今天的四十斤。秉,大概相當于今天的幾百斤,有學者按照古代的器具推算,說一秉等于16斛,1斛10斗,那么一秉相當于160斗,五秉就是800斗,要好幾萬斤,顯然不可能,這種換算肯定不對。古今的容量單位不統(tǒng)一,即使在當時的春秋時期,各國的容量單位也不完全一樣,各地方的方言也不相同,所以我們沒必要非弄清楚不可。從人之常情和生活常識來看,一般補助相當于一個人一兩個月的口糧,最多不會超過兩三個月的口糧。既然弄不清楚,我們在翻譯時不如暫時保留原來的量詞更好理解,不必非弄清楚到底給了多少米。周急不繼富:周,補其不足。繼,繼其有余。急,臨時發(fā)生緊急變故而陷入窮困。富,富裕。要雪中送炭救急救窮,不提倡給肥豬貼膘。延伸到社會分配制度上,就是均衡財富,不使得貧富差距過大。【白話翻譯】 作為為政者和領(lǐng)導者,要關(guān)心下屬及其家人的生活。為人處世,要關(guān)心他人,但要奉行救急不救窮的原則。上升到社會國家的分配制度上,要均衡社會財富,不使民眾的貧富差距過大,維持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論語編撰者通過展現(xiàn)冉子為子華母親請求補助這件事,一下子就闡述了這么多道理。孔子做魯國大司寇的那幾年,有幾個弟子跟著孔子出來做官,公西華擅長外交,被孔子派去出使齊國,來回要很長時間??鬃拥拇蠊芗胰阶颖闾嫠哪赣H向孔子請求一些小米做補助,孔子說:“給一釜吧?!比角笳埱笤僭黾右恍?,孔子說:“再給一庾吧?!比角髤s私下做主,給了他五秉,比孔子答應的多了很多。孔子事后知道了,對冉求說:“赤這次去齊國,車前駕著肥馬,身上穿著輕裘。常言道,應該救濟那些急切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應該接濟增益那些財貨充裕的富人?!?/span>孔子跟冉求說這段話,除了財務上的注意事項,還有一層言外之意,就是告訴冉求,可以將這種原則推延到為政上,要救濟確實急迫需要救濟之人,不要再給富人補貼,不要讓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對社會的和諧很有好處。【解讀】 1.這件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冉求和公西赤都跟著孔子做官,師徒們十分風光。 這件事應該發(fā)生在孔子51到55歲之間,孔子當時任魯國的大司寇,幾個弟子也跟著孔子做事,比如說,子路負責“墮三都”等政治大事,冉求輔助孔子做財務。公西赤剛剛二十出頭很年輕,但孔子還是委任他做一些外交事務。還有一個年輕人原思,做孔子的家宰,下一章馬上就提到。本章敘述的是冉求給公西赤母親爭取生活補助的事,孔子本來答應的少,冉求卻私下給了很多,可見孔子師徒那時候是多么的風光,生活是多么的富裕。但孔子為了追求大義,后來毅然而然地拋棄了這一切高官厚祿,一般人是下不了決心割舍的。難怪乎,當孔子瞬間放下這一切時,孔子的幾個弟子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在《八佾篇第三》中記載,孔子帶著弟子們開始周游列國,第一站就到了邊疆“儀”這個地方,邊防官儀封人請見孔子,出來后給孔子的幾個弟子打氣說“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大意是,你們幾個何必如此垂頭喪氣啊,你們老師丟掉了官職不是世界末日來臨,你們擔心什么呢?你們老師有更重要的事去做,現(xiàn)在的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既然當政者聽不進去,上天就將起用夫子他老人家做個木鐸,帶著你們深入民間去傳播教化喚醒民眾。2.孔子認可冉求對公西赤母親的生活補助,但要堅持“周急不濟富”的原則。 
困難戶生活補助
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要愛護下屬,關(guān)心屬下及其家人的生活,這樣他們更能安心工作。當冉求為公西赤母親請求生活補助時,孔子馬上答應說給“一釜”。冉求請求加一點,孔子隨口說再加“一庾”。但冉求私下做主,一共給了“五秉”,反正比“一釜加一庾”多出不少,孔子知道后沒有發(fā)脾氣,而是借此機會給冉求傳授了為人和為政之道。其一,說明當時孔子的俸祿很多,有多少啊?后來在衛(wèi)國,衛(wèi)靈公問孔子的俸祿,孔子說“六萬”,也就是六萬小斗,太富裕了。其二,孔子教育學生不僅因材施教,而且隨時隨地信手拈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作為活生生的教材和題材。對應到普遍的為人處世上,君子要有憐憫之心,對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手,但要注意堅持“周急不濟富”的原則。上升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還有很深的寓意。因為冉求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孔子預見到冉求日后很可能會掌管魯國的財政工作,所以便告訴冉求這個道理。希望冉求能進一步悟出其中的治國大道理,那就是,周濟窮人,不僅不能再給富人增加財富,還要多收他們的稅,縮小社會貧富的差距,維持社會的和諧。
脫貧攻堅戰(zhàn)
3.與《論語》其它篇章相互參照。 在《季氏篇第十六》中,孔子對冉有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大意是,我聽人說過,一個家或一個國,不愁貧乏,只愁財富不均。不愁民戶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財富均之,便沒有所謂的“貧”。大家能和睦,便沒有所謂的“寡”。大家能安,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正因這樣,所以如有遠方人不服,就要修自己的文德來招撫他們。由此可見,孔子將縮小貧富差距和使極度貧困戶脫困上升到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的高度。孔子的理想,也是幾千年中國人的理想,在今天的中國很快就會變成現(xiàn)實。這幾年,中國的脫貧攻堅戰(zhàn)已經(jīng)進入到了決勝的關(guān)鍵階段。
貧富差距咋越來越大
4.與老子的《道德經(jīng)》相互參照。 老子《道德經(jīng)》第77章云“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大意是,天之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弓身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瞄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滿,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補充一些。天地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是,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先損后益,先益后損,減損有余的,補充不足的。地之法則是削減侵蝕高大者,而流注于低洼者。鬼神之法則是懲戒驕盈者,而福祐謙恭者。人之法則是厭惡驕盈者,而喜好謙恭者。而人道則不然,總是減損不足的,以增益有余的,致使不足者越不足,有馀者越有馀,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那么誰能做到減少有馀的,以增益天下人的不足呢?唯有得道圣人才能做到。5.與《周易》第15卦謙卦的哲理相互參照。 孔子在去世前的幾年潛心研究《周易》,編撰了《易傳.十翼》,可以把《易傳》看作孔子對自己一生學說的最后總結(jié),所以學習《周易》對理解《論語》有很大的借鑒參考作用。《周易》的第15卦叫謙卦,孔子在謙卦的《大象傳》中說“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pou)多益寡,稱物平施”。什么意思???孔子把天地鬼神人的謙道上升到社會國家的財富分配制度上,孔子說,要像大地包裹住高山那樣,在財富分配上取多余來補益不足,權(quán)衡事物而公平給予,防止貧富過于懸殊而激化社會矛盾。 當今中國社會的財富分配狀況,正是圣人在幾千年前就一直所擔憂的,民不患貧而患不公。在這一方面,西方國家做得很好,對富裕階層加大收稅,補貼低收入者,提升了民眾的幸福感,穩(wěn)定了社會。 【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trong> 其一,孔子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因材施教,因地因事施教。其二,在日常生活中,要關(guān)心窮人,樂善好施。其三,作為領(lǐng)導者,要關(guān)心下屬及家人的生活。其四,作為執(zhí)政者,要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