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慶一個神奇的峽谷里有一處古崖居遺址,相傳那曾經(jīng)生活著一個神秘的“矮人部落”。 古崖居遺址是北京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共有洞穴117個,也被稱之為“中華一大迷宮”,是人類古文明的一個重要代表! 在峽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巖壁上,布滿了人工刻鑿的大石室,或長方形,或方形,大的20多平方米,小的僅3-4平方米。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全部石室分布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各個洞穴內(nèi)分別鑿有石門、石窗、石炕、石灶、馬槽、壁廚、氣孔、排煙道、廊柱等一應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 其中,還有一處開鑿相對豪華的居穴被稱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當精巧,上下兩層,并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會或祭祀之地,弘敞雄偉! 因古崖居內(nèi)房間的高度在1.7米到1.8米之間,存留火炕的長度大部份在1.6米左右,所以,有學者就推斷生活在古崖居的居民很有可能是矮人族。關(guān)于古崖居開鑿年代,有認為是元,或魏,或唐遼,其目的與用途,無非草寇山寨、戍邊駐軍、應避戰(zhàn)亂或少數(shù)民族聚居幾種,不過至今都難以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