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于謙,大家馬上想到的是郭德綱的老搭檔,著名相聲演員。上網一搜,也全是這位的新聞,時不時還能上個熱搜。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一是說本文的正主兒是500多年前的大明忠臣于謙;二是說人家于謙老師身康體健,日子過得挺好,還得祝他老人家長命百歲呢。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鄉(xiāng)于莊村。于謙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 于謙一生,可謂歷經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的磨難。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以狀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無它,就因為他不肯對主考官溜須拍馬招致嫉恨而已。后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 于謙少年立志,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所見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于謙真有'救時宰相'之稱。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揮軍南下。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率軍親征,為固國本,臨行前命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立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在行軍過程中,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jiān)王振指揮,結果土木堡一戰(zhàn),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共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連皇帝本人都瓦剌胡人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一時之間,朝中流言四起,人心不穩(wěn),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為穩(wěn)定危局,于謙竭盡全力,怒斥投降派和妥協(xié)派,迅速采取一系列政治、軍事措施。軍事上,明廷的主要軍事將領包括兵部尚書都在土木之役中戰(zhàn)死,京中不僅缺乏精兵,也缺乏戰(zhàn)將。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后,推薦石亨總領京營兵馬。石亨原為大同左參將,土木堡戰(zhàn)役前,石亨在大同陽和口大戰(zhàn)中兵敗逃回,被貶官下獄。但石亨驍勇,所以于謙特請監(jiān)國郕王朱祁鈺起用石亨。同時,于謙還建議褒獎和推薦楊洪等一批軍事將領。并從各地抽調兵馬,充實京師。政治上,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孫太后,最終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九月?lián)砹⒅炱钼暈榈?,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拆掉了也先手中的王牌。 于謙親帥22萬大軍,堅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瓦剌首領也先見死傷慘重撈不到半點油水,又顧慮中原畢竟國大力大,正所謂爛船尚有三斤釘,一個不小心被于謙反攻過來恐怕后果堪虞。就賣個順水人情,在退軍之時將明英宗朱祁鎮(zhèn)送回明朝。 天無二日, 國無二君。朱祁鎮(zhèn)迎接回京師,地位很是尷尬,嘗到權力滋味的朱祁鈺自是不肯讓出寶座來,并且對眾大臣說:'我并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于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囚于南宮,尊為太上皇。并以錦衣衛(wèi)對朱祁鎮(zhèn)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并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代宗朱祁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很少臨朝了。武將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jiān)曹吉祥等擁戴被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其實,于謙早在'奪門之變'前已發(fā)現(xiàn)其中串聯(lián)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但如此一來,朱祁鎮(zhèn)這個謀逆罪人或死,或廢為庶人;而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zhèn)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而代宗朱祁鈺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國勢動蕩。 為了大明社稷的穩(wěn)定,為了回報當年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 《明史》中記載: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w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朱祁鎮(zhèn)復辟后,迫不及待將于謙及許多代宗重臣下獄。其謀害于謙圣旨曰: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范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商輅原系朱祁鎮(zhèn)東宮舊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鎮(zhèn)還讓他給自己起草復位詔書??缮梯`為于謙力辯絕無迎立外藩事,舉此時仍在禮部的《復儲疏》為證據。 豈不知朱祁鎮(zhèn)對于謙之忠本就心知肚明,為了讓“奪門之變”師出有名,他非殺于謙不可。同時也就完成了與奪門一黨的約定、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權、殺于謙。 是以將商輅也下了獄,其后從寬改罷官歸鄉(xiāng),終身不復召。于謙死的那天,史書記載:'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他們都知道,是于少保從瓦剌騎兵的鐵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的幾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 1464年二月二十三日,明英宗駕崩,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濬,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深英明寬仁,給于謙平反,恢復朱祁鈺帝號,與其說他為人厚道,不如說他比其生父更明智。 朱見深身為人子,又不能在詔書中明白說自己父親的不是,如何恩將仇報,如何冤殺忠良,所以才假稱'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jié)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萬歷十八年(1590年),改謚為'忠肅'。 于謙夫人董氏,翰林庶吉士、永豐知縣董鏞之女,累贈一品夫人。于謙神道碑文中說:'(于謙)配董氏,累贈一品夫人,翰林庶吉士永豐知縣董鏞之女,柔惠靜專,克謹內助,先公十一年卒,公年未五十,遂不娶亦無媵侍,人皆義之。'也就是于謙終身只有一位夫人,夫人死后并無再娶。 關于于謙的后裔,權威的文獻資料就是于謙兒子于冕撰寫的《先肅愍公行狀》以及于謙神道碑文。神道碑文記載'生子一,即冕。自副千戶改受兵部員外郎,進禮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應天府尹,文學政事無忝家法。' 王直為于謙的父親于仁撰寫的墓表中稱:'公子二,長即謙,今為大理寺少卿,次泰,女一,嫁錢塘朱濟。孫男一即冕,孫女一。' 由此可以看出,于謙兄弟兩個只有一個子嗣,那就是于冕。于謙死后,家屬受牽累,于冕發(fā)配山西龍門,于冕妻張氏發(fā)配山海關。明憲宗即位后,于冕赦免回朝,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 明史中這樣記載于冕:'于冕,字景瞻,蔭授副千戶,坐戍龍門。謙冤既雪,并復冕官。自陳不愿武職,改兵部員外郎。居官有干局,累遷至應天府尹(相當于今南京市市長)。致仕卒。' 于冕有六個女兒,'女一,適錦衣衛(wèi)千戶朱驥,坐公累,戍邊比宥,還,累官都指揮使、掌錦衣衛(wèi)事。孫女六,吏科給事中張晟、工部員外郎倪阜、葢都知縣孫武卿、德清縣學生徐九萬、杭州府學生沈繼榮,其婿也。' 因為沒有兒子,于是,于冕寫了一篇 《為于允忠繼嗣疏》上奏朝廷,想從宗族之內擇一人后續(xù)香火,'緣臣父止生臣一子,先年蒙念臣父微勞,授府軍前衛(wèi)世襲副千戶職事。后臣乞恩改武就文,歷升今職致仕。今年七十四歲,既無同胞兄弟,又乏嫡庶子,息恂恂老獨,四顧無依……思有宗弟于明,任直隸新安衛(wèi)千戶致仕,生有五子,已嘗遵例告官行文該衛(wèi)擇取其次子允忠為嗣祠堂墳墓日后皆付托于允忠。' 朝廷準奏,頒旨命于允忠為于謙嗣孫,被封為世系杭州衛(wèi)副千戶,春秋奉祀于謙墓祠,因家于錢塘,他后來把于謙的遺稿編輯刊刻,并名為《忠肅集》。 于允忠生子一,名一芳,襲授杭州衛(wèi)副千戶,二子,長子于岳雅有志操,應襲為武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犯境,于岳手持大刀數刃敵,后援不繼,死于陣。贈指揮僉事,世系指揮同知。于一芳因此升指揮同知,后升任廣東指揮僉事,次子于嵩襲杭州衛(wèi)指揮同知,后升任總兵。于是,來自于豐縣的這支于氏,成為了于謙的后嗣后,在杭州三臺山一帶繁衍開來。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qū)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1966年,于謙墓于1966年文革中區(qū)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huán)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qū)環(huán)境,修復于謙祠,建成于謙景區(qū)。在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xiàn)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于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于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于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時過境遷,華夏大地現(xiàn)在存在多支于氏后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中西部的于家石頭村現(xiàn)有400多戶人家,據說就是于謙的后裔。 提起于謙的后代開發(fā)這個石頭村,不由讓人想起于謙似乎和石頭有說不清的淵源,因為他那首《石灰吟》太有名啦: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歷史不忘記于謙這個人,祝福于謙的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