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鏈接: 第8課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內容提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音樂和舞蹈藝術大放光彩的時代。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學化階段,宋明理學成為影響南宋后期封建統(tǒng)治的官方正統(tǒng)哲學;中印、中日之間的佛學研討,彰顯著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與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許多書畫名家,更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石窟藝術和繁榮的絲綢之路盛舉。 時空坐標與框架線索 知識體系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過程: 1. 儒家獨尊:漢武帝時,確立“儒家獨尊”的地位; 2. 佛教東傳: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發(fā)展,于洛陽修筑白馬寺; 3. 道教發(fā)展: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fā)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晉之際,道家思想上浮,與儒家合流,形成玄學;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時期,佛道首先交融。(設問:佛道為何能夠首先交融?一是思維方式比較接近,習慣于直觀性思維;二是有共同的溝通話題,佛家的“空”與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帶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時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煬帝廣造石像、普著佛經(jīng);時而備受打擊,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 6. 三家交融:唐朝統(tǒng)治者奉老子為祖先,道教發(fā)展迅速,以茅山道為代表;武則天時,尊崇佛教,佛教社會地位顯著提高;唐中期,韓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學復興的運動。(設問1:儒佛交融的進程為何困難重重?一是儒家獨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論基礎,佛教難以輕易撼動,缺乏文化基礎,即使某一階段佛教備受重視,仍難以企及;二是受“華夷”思想影響,從心理抵制外來文化,佛教傳播缺乏心理基礎;三是儒家始終沒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顯文化的產(chǎn)物,佛教缺乏社會基礎) 7. 儒家兼容:兩宋時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學范式的“理學” (二)特點: 1. 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 2. 儒佛關系:佛教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 3. 道佛關系:道佛之間從魏晉南北朝時的道佛互用轉為隋唐時期道佛爭寵,并最終形成三家交融現(xiàn)象,孕育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官方正統(tǒng)哲學—理學。 (三)影響: 1. 經(jīng)濟上:強化了農(nóng)業(yè)社會所必需的身心內外合諧的價值取向——即人與人和自然的和諧; 2. 思想上:強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統(tǒng)治地位,出現(xiàn)了政治、哲學、宗教和倫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為統(tǒng)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國家的范本,一定時期內都有利于維系政治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 (一)文學概況: 1. 魏晉時期: (1)建安文學。以曹氏父子為核心,詩歌、辭賦和散文均有發(fā)展,是社會分裂到逐步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形成了高揚政治理想、哀嘆人生苦短、追求個性特點和濃郁悲劇色彩的文學特征。 (2)正始文學。以阮籍、嵇康為代表。因社會環(huán)境危機四伏和哲學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開現(xiàn)實,以哲學眼光,從廣袤時空中理性思考現(xiàn)實的風格。 2.南北朝時期: (1)南朝文學。以鮑照、謝靈運等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繪男女愛情,兼論自然風景和朋友之誼。 (2)北朝文學。以溫子升、邢劭等為代表。現(xiàn)留存作品較少,以《敕勒歌》為代表。 3.隋唐時期: (1)隋朝文學。以虞世基和隋煬帝等為代表,重視邊塞詩歌。 (2)初唐文學。以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等為代表,詩歌內容從宮廷生活到江河山川,處于文學新舊過渡階段。 (3)盛唐文學。形成了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詩派;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杜甫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4)中晚唐文學。以白居易、元稹、張籍為代表,掀起新樂府運動;晚唐杜牧、李商隱等人的詩歌帶有濃重的憂郁色彩。 (二)書法概況: 1.代表: (1)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代表作《蘭亭集序》——行書; (2)唐代:歐陽詢(歐體),代表作《皇甫誕碑 》,顏真卿(顏體),代表作《多寶塔碑》,柳公權(柳體)代表作《玄秘塔碑》;趙孟頫(趙體),代表作《洛神賦》——楷書四大家; 2. 特點:從實用轉為審美、從自發(fā)走向自覺。 (三)繪畫概況: 1. 代表: (1)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 (2)初唐:閻立本,代表作《步輦圖》;善畫車馬,人物; (3)中唐:吳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畫,稱為“畫圣”。 2. 特點: 受外來文化影響;山水畫突出;士人在美術中作用突出;藝術自覺。 (四)雕塑概況: 1. 代表: (1)甘肅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2. 特點 魏晉時期佛像充滿士大夫氣質;隋唐時期佛像富貴、豐滿和華麗。 (一)主要代表: 1.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完整的農(nóng)學著作; 2. 南朝祖沖之,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推演到小數(shù)點后第七位,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3.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綜合性的地理著作; 4.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5.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 6. 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 7. 唐朝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 8. 唐高宗,蘇敬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二)繁榮原因: 1. 魏晉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進技術之間的交流為科技繁榮提供社會基礎; 2. 魏晉到隋唐,江南大開發(fā)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為科技繁榮提供經(jīng)濟基礎; 3. 魏晉到隋唐,外來文化的傳播和交融為科技繁榮提供必要條件; 4. 魏晉到隋唐,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科技成就并不斷加以革新和創(chuàng)造。 1. 佛學研討 (1)中印之間的交流:東晉法顯(第一個出國取經(jīng)的中國高僧)和唐朝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間的研討: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鑒真,促進周邊國家佛學傳播。 2. 絲綢之路 (1)發(fā)展條件: 政治上——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tǒng)一和軍事力量強大提供安全保證; 經(jīng)濟上——唐朝生產(chǎn)工具進步,農(nóng)牧業(yè)高度繁榮為貿易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管理上——唐朝設置專門管理周邊民族關系的機構,如鴻臚寺、互市監(jiān)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交流; 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jīng)濟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 互派使節(jié)、互市貿易、朝貢貿易、民族戰(zhàn)爭、僧人傳播、書籍往來。 (3)交流內容: 物質交流:中國傳入西方——絲綢、紙張和農(nóng)作物; 西方傳入中國——象牙、犀角、獅子、犀牛和金屬器等; 科技交流:天文歷法,制糖法、醫(yī)學藥典、制陶技術; 藝術交流:胡服、飲食、音樂和舞蹈。 (4)交流特點: 本土性、民俗性、雙向性、漸進性和回流性。 本課小結 魏晉隋唐五代傳,歷時七百四十載;儒佛道教三家爭,儒家不動穩(wěn)如泰; 佛道命運今何在?宗教本土顯真愛;魏晉政局不安定,但見文化多元彩; 建安風骨、竹林七賢均是玄學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時時把詩歌來賽; 書法藝術、繪畫雕塑怎不彰顯時代;羲之、獻之、愷之、立本定要分開; 農(nóng)、醫(yī)、數(shù)、地理、天文齊放異彩;農(nóng)耕進步、繼承創(chuàng)新還有文化外來; 中日中印、佛學傳遞體現(xiàn)民族心態(tài);絲綢之路、兼容并包共創(chuàng)隋唐盛代。 思維導圖 先睹為快:《中外歷史綱要·上》(試教版)第8課書影 編輯:胖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