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體悟之28 張啟林 近再讀王宗岳前輩的《十三式行功歌訣》,忽然感覺此訣,就是一個引領修行者,如何跨入太極之門的指路燈,是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文件。雖然文中排列的次序不同,但我們仍可從以下幾方面去感悟前輩的良苦用心。 文中“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入門?如何提高?那就是,要入門,需要一個引路人,需要一個口授心傳的師父,或明師的指引,而絕不是看幾本書,看幾張光盤就能學好的;有了明師的引領,自已還得“無息”,不間斷的、持之以恒的勤學苦練,才可能跨入太極之門。那么,“口授”什么呢?文中“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講的是身法要領,而這些身法要領,如何做才算合度?就需要言傳身教,口授心傳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尾閭中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前輩們是怎樣教導的,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論述“尾閭中正”的練法訣竅中說:“尾閭中正就是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等于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解釋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中正?!焙略氯纭短珮O拳的走架打手》中說:“習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對臉之中間也。邁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邁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自然正中;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以上幾位前輩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尾閭中正的修練方法,但讀者要注意的是,所謂“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這僅僅是意,不可從形上去追求。不然會出現(xiàn)胯緊,頂胯之類的問題。 有了正確的身法后,接下來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功的問題。文中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用功,一是腰,“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就是告訴我們功要用在腰上,要建立起以腰為主宰的運動體系,一招一式、一伸一屈、一虛一實,一收一放都是腰催、腰帶的表現(xiàn)形式。變轉虛實時要留意腰的虛實轉換,要留意腰的運動軌跡,在行功走架中,腰始終是在走平圓,立圓,或混合圓,總是一虛一實、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運動。二是氣,“腹內松靜氣騰然”氣遍身軀不稍滯”。講的就是如何聚氣、運氣的問題,首先腹部要放松,只有腹部放松了,身法要領合度了,腹內才會有發(fā)熱、發(fā)燙,“氣騰然”之類的感覺;其次,丹田氣要蕩摩,要在意的引導氣遍身軀,也就是說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接下來講的是如何用意的問題。太極拳是意識拳,丟掉意識,就不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可以說是太極拳的核心秘訣。文中“刻刻留心在腰間,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都是講的用意的問題。首先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用意?那就是“刻刻'、“勢勢”,即每時每刻,每招每式都要用意引領。楊禹廷前輩把用意形象的比喻為“毛驢拉磨”,意是“毛驢',我是磨;其次告訴我們意要用在何處?要用在腰間,體會腰拉、腰頂、腰催等。第三告訴我們這樣做后,會收到什么效果,那就是“得來不覺費工夫,益壽延年不老春”。 以上講的都是練體的要訣,接下來“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講的都是如何練用,如何迎敵的要訣。因此,不難看出古人指引的修練門徑大體如下:一拜師學,跟明師學;二尾閭中正,身法合度;三練腰,以腰為主宰;四練氣,以氣運身;五用意,用意不用力;六練用、練推手、散手等。 以上僅是筆者粗淺的體悟,也許與前輩的本意相差甚遠,還望方家指教! 2019年7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