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從隸書演變而來。漢末時期有隸書波折不再明顯逐漸向楷書發(fā)展,到三國時期已見雛形,西晉時期有些楷書還略存隸書筆意,到東晉時期發(fā)展成熟。 反映前期演變的作品:東漢 熹平元年甕題記 楷書的演變過程:隸書的蠶頭燕尾的尾部不再挑出,使轉逐漸消退,有些點畫趨于平直,書寫時提按越來越不明顯;起筆、收筆及彎折增加動作變復雜了。慢慢地提按就代替了轉筆,這是隸書過渡到楷書的筆法核心。 反映前期演變的作品:魏 咸熙二年簡 楷書的每一個筆畫可以看做是一個單位,起筆、收筆彎折處有明顯寫的延緩到駐留甚至停頓,每書寫一個筆畫都是一個獨立的節(jié)奏,形成了楷書書寫的特征。 鐘繇《薦季直表》 三國時期鐘繇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薦季直表》保持早期楷書的明顯特征,字形扁方,具有隸書字形特征,書寫也以使轉為主,筆畫的轉折處很少棱角,以圓轉為主,自然質樸。在用筆上雖還有隸書的筆意,但結體上已經(jīng)明顯地有楷書的風貌了,這就是學小楷為什么學鐘繇的重要原因。 《薦季直表》局部 從隸書過度到楷書,提按的程度是楷書形成與轉化的重要標志。南北朝時期是楷書發(fā)展最快的,這個時期的遺留下的作品風格各異。一般說北方的楷書,筆畫方正、爽朗、鋒利、結構緊湊、南方風格秀逸、筆畫偏圓轉。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具有北魏楷書明顯的尖、方、硬的特征。 《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除了碑刻、墓志等,這個時期也遺存了寫經(jīng)的墨跡,這些歐式書法史上的重要資料。有一些雖然出自民間書法家之手,起碼有些作品透露了當時書寫的信息。有一個墨跡《勝鬘(man)義記》后面還留下了書寫者練習的字跡,再現(xiàn)了當時的書寫狀態(tài),這都是難得書法史料。 北魏《勝鬘(man)義記》 到了唐代,楷書達到頂峰,整個唐代是楷書的黃金時期。涌現(xiàn)了初唐四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歐陽詢的《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前期楷書的代表作,筆法嚴謹、規(guī)范,書寫一絲不茍,字體大小勻稱,排列整齊,即可以說成了成了楷書的標準,成為初學書法的入門法帖。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邱振中專著《書法》 到中唐,書寫楷書注重點畫的起收筆、轉折,更加強化楷書中的提按、駐留,《多寶塔碑》顏真卿的早期作品,具有這一典型特征,代表書家是顏真卿、柳公權,并稱“顏柳”。唐代在小楷方面不如中大楷,倒是遺留的寫經(jīng)和墓志凸顯了小楷特色,如《靈飛經(jīng)》,各類墓志等。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邱振中
唐代以后在小楷方面取得成就的書法家有,元趙孟頫、倪瓚,明宋克、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 以上知識在《書法》專著中都有涉獵,建議學書法的朋友字字讀一讀《書法》這本書,一定有收獲。不僅能了解書法史,還能學習書法鑒賞知識,這本書讀起來不枯燥,一邊臨摹古人一邊讀《書法》,對于理解書法這門藝術非常有幫助。可點擊“了解更多”惠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