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能夠更加全面培養(yǎng)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材施教,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發(fā)揮教育的最大效用。(一)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上要尊重每個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2]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變化與人們教育理念的改進,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設計、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都產生了明顯變革。在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作為課程評價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局限于“滿堂灌”,而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站在課堂中,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上《西湖春曉》一課時,教師通過投影儀、播放機等機器的播放效果,再加上圖畫、講解等輔助手段,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細雨朦朧、景色迷人的西湖春景中。在教師的講解中,學生能夠感知歌曲的意境,在字里行間尋找詩情畫意。尤其是教師在最后的設計中,用湖中的畫舫作為結尾,開啟了一場美妙的音樂之旅。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音樂課堂教學要遵從學生的內心,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力出發(fā),將學生的感受和鑒賞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二)音樂教育以全面培養(yǎng)人為己任。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學校應當隨著課程的改革而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3]。通過審美情緒的培養(yǎng),學生們能夠感受和發(fā)現自然界、現實生活與藝術作品中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評價水平,增強藝術感染力,領悟和掌握美的真諦,并能夠進一步創(chuàng)造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傳播美,激發(fā)追求美的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將他們的審美感提高一個層次,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產生對美的追求,并貫穿他們以后的生活中,成為習慣和愛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創(chuàng)造力。另外,音樂教學還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chuàng)等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的基本途徑。而完成這些目標,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面培養(yǎng)人為己任。所以說,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音樂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人。(三)完善課程評價機制。在建立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下,除了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外,還需要變革相應的課程評價機制。音樂課程評價應該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進步,也能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跟隨課程教學變化的課程評價機制,對于教師貫徹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評價機制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書面成績的好壞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應該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來說,除了考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外,還需要考查學生在音樂課上的表現,對所學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把握程度,以及課后參與校內外相關藝術文化活動等,通過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綜合表現,才能達到較為合理評價的效果。從根本上來說,針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主要目的是通過檢測學生的學習程度,為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參考,也是為了達到督促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總之,新時期重視學生的音樂教育,開展教學活動時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4]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敏感度、音樂理解力、音樂表現力等綜合素養(yǎng),有助于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的完善和提高,從而達到育人育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的。 |
|
來自: 金順姬0208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