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發(fā)展離不開當代學院教學。長期以來,獲得成就的中國畫家大都出自學院;從現(xiàn)狀來看,隨著中國畫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學院教育依然是中國畫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經(jīng)。歷史上,對于中國畫技法與觀念的學習都通過師徒傳承加以實現(xiàn),言傳身教過程中,課徒示范又是重要的傳授方式。隨著當代學院教育的完善,中國畫學科逐漸被納入當代學術的序列中。但傳統(tǒng)中國畫教學獨有的特點在學院中得以保留,課徒教學仍然是主要手段,這就要求當前的中國畫教學必須兼顧傳統(tǒng)特質(zhì)與當代學科構建,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加以學院轉化。 學習花鳥畫,白描練習是有效的手段,當前的學院教學普遍開設白描課程,并且使白描起到花鳥畫科的基礎作用。中國美術學院的劉海勇教授基于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傳統(tǒng)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整理出版專著《中國花鳥畫白描》,系統(tǒng)闡釋了花鳥畫白描的技法與觀念,對當下的花鳥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做出了具體的實踐總結。本期[案邊點滴]特別采訪劉海勇,就花鳥畫白描的方法與理念進行具體解析。 ——陰澍雨 陰澍雨(本刊欄目主持):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畫教學分科很具體,而且每個專業(yè)都有明確的教學方向與課程安排。在花鳥畫專業(yè)教學中,白描作為基礎課從本科入學開始就普遍設置,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白描課程在教學大綱中處在怎樣的位置?有哪些具體要求? 劉海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1928年,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國立藝術院的成立標志著近代中國美術教育走入學科化建設的軌道。1939年,由中國畫系初步實施山水畫、花鳥畫分班教學。20世紀60年代初,在潘天壽先生的倡導下,中國畫系確立分科教學的學術構想,實施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分科教學,形成以傳統(tǒng)中國花鳥畫教學為基礎的學術體系,影響深遠。白描作為基礎課從本科入學就開始普遍設置,目的是首先通過本科教學過程中的花鳥畫白描寫生解決造型能力的問題,然后深入一層來解決創(chuàng)作意識、意境意識,即主題性寫生的問題。 教學過程宏觀且具體,諸多問題要深入解決。例如,從前人的“折枝法”小幅寫生到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性”大幅寫生,從速寫寫生到精細寫生,如何做到這一過程的轉變?寫實與寫意的書寫性統(tǒng)一、創(chuàng)作個性與客觀物象結合、描法選擇與人風格契合等問題都可以在白描教學中實現(xiàn)。從宋人花鳥小品之“格物致知”與明代陳老蓮之“裝飾味”,到清代任薰、任伯年等傳神概括以及陸抑非、陳子奮小品,白描的性格精彩紛呈。“應物象形”“遺貌取神”與“得意忘形”的審美品位都在歷代白描中得以體現(xiàn)。 白描在教學大綱中屬于基礎課程,處于花鳥畫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的核心位置。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白描課程的教學大綱,涉及主旨、技法、課時、作業(yè)量諸多方面。教學大綱對于學習者而言,不論在學院中還是學院外,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教學大綱: 一年級第一學期:白描花鳥四周。教學要求:闡述“六法”的重要性和花鳥白描的主要表現(xiàn)方法。聞述白描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1. 臨摹宋人白描花鳥小幅(亦可選陸抑非白描課徒稿),初步掌握臨本中的各種技法。2. 分析臨本構圖、形象等特點,了解前人的觀察與表現(xiàn)方法。作業(yè)要求:每周作業(yè)兩張,四周共完成作業(yè)八張。 一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1. 以小幅或冊頁為主,折枝構圖,白描形式。2. 介紹傳統(tǒng)的寫生方法和寫生中的藝術處理(重點在構圖等方面)。3. 簡論從寫生到創(chuàng)作的主要關系和方法。作業(yè)要求:具有構圖處理的寫生十五張,毛筆白描一張。 二年級第一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鳥花卉寫生,以就近園林、山野為主。1. 掌握禽鳥的結構與動態(tài)規(guī)律。2. 學習運用較大幅面的寫生方法。3. 進一步介紹工筆花鳥畫藝術處理及介紹數(shù)幅代表作品。4. 探討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的相互聯(lián)系。作業(yè)要求:寫生稿二十五張。 二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省內(nèi)選點寫生。加強構圖練習和鳥獸動態(tài)速寫。作業(yè)要求:寫生二十張,小構圖二張。 三年級第一學期:寫生課時兩周。教學要求:就近選點寫生。要求能熟練寫生方法,增加鳥獸動態(tài)寫生,并適量運用毛筆寫生。作業(yè)要求:花卉寫生共二十五張。 三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華東地區(qū)選點寫生。多涉及禽鳥類。作業(yè)要求:寫生二十五張。 劉海勇 白描筆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劉海勇 白描畫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中國美術學院的白描教學有深厚的傳統(tǒng),諸多老先生留下了豐富的課徒畫稿,也成為當前重要的教學資源。這些課徒畫稿現(xiàn)在還在課堂上運用嗎?課徒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這些老先生的課徒畫稿反映了怎樣的教學思想與藝術觀念? 劉海勇:老先生們的課徒畫稿還在廣泛運用,目前使用在教學中的白描畫稿有系藏陸抑非的《工筆花卉寫生》《白描禽鳥》,系藏章培筠的《章培筠白描花鳥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老一輩教師靠著自己親身示范指導學生。課徒稿的作用尤為重要,形成一套注重畫法規(guī)范的教學方法。老先生們將那些高深的畫史、畫理、畫論、畫法、畫訣,通過課徒畫稿變得深入淺出,便于學生們理解。他們的課徒稿反映了以中國畫理法統(tǒng)攝教學的特點。比如對寫生當中的“取舍借變”;經(jīng)營位置中的物理與畫理相通;勾勒造型中的“骨法用筆”;以及“寫形”“寫神”與“寫意”的互通。 劉海勇 白描花卉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以你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學院的白描學習,對創(chuàng)作起到了哪些作用?白描教學有哪些具體訓練? 劉海勇:白描花鳥畫不僅是工筆花鳥畫的基礎,同時也是寫意花鳥畫的基礎。通過白描寫生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了解物理,包括結構、形狀、質(zhì)感、姿態(tài)、習性等;二是運用畫理,如章法布局開合的規(guī)律、點畫與形質(zhì)的關系等;三是融入情理,如花鳥性情、個體精神等。三者結合始為完整意義的中國花鳥畫白描。 白描花鳥畫的觀察與思維方式,首先是“遷想妙得”,亦需“攝情”;其次需以小觀大,面對自然花草對象時需要自覺地進行取含,而不是照搬,不與照相機爭功,但又需“格物致知”;最后要力求“奪造化而移精神”。 落實在筆墨表現(xiàn)的技法過程中,首先訓練“一筆造型”的能力,即每“一筆”點畫的內(nèi)涵包括形、質(zhì)、動,以及更高要求的情感修養(yǎng)。白描花鳥畫的點畫還應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剛柔、曲直、方圓、濃淡、枯濕、疏密、虛實等各種對比與調(diào)和的審美因子;而且又因書畫同源且同道的關系,點畫的書寫性帶有如“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表意功能;亦能傳遞出金石氣、書卷氣等品格氣息。 “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亦可作為白描花鳥畫從臨習到創(chuàng)作的遞進步驟。 劉海勇 白描花鳥畫的筆法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隨著學科的發(fā)展,教學更加系統(tǒng)化。教學的機制、教學的方法都在轉變,相比較而言,當前學院中的中國花鳥畫白描有哪些新的變化? 劉海勇:中國美術院花鳥畫白描教學自建校以來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教學大綱調(diào)整與教學改革,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都取得豐碩的成果。例如:林風眠先生提出的中西融合觀念,潘天壽先生提出學習中國畫要從規(guī)律入手的主張;吳茀之、諸樂三、鄧白、陸維釗、陸抑非等先生對白描花鳥畫寫生教學皆有獨到見解;舒?zhèn)麝?、朱穎人、章培筠、葉尚青、盧坤峰、杜曼華等先生在教學中主張從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并深入生活;馬其寬、徐家昌、閔學林等先生在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方案;現(xiàn)任花鳥畫專業(yè)教師田源、顧震巖、彭小沖、盧勇、韓路、周青、劉海勇、黃芳等老師在傳承前輩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或上溯宋元,或直面當代生活,或研究古今中外各類藝術,或進行實踐理論結合的課題研究,在新的語境下努力架構花鳥畫白描課程的當下性。 當前中國畫白描教學的保留了注重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傳統(tǒng)。在工致的白描寫生之外,增加了意筆白描寫生,以便于為寫意畫創(chuàng)作做準備。 劉海勇 白描審美視覺心理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畫史上代表性的花鳥畫白描作品有哪些?請舉例解析一下。 劉海勇:白描作品根據(jù)線質(zhì)大致可分為細筆和粗筆,明代陳洪綬的白描作品大多以細筆為主,以冊頁中的石頭為例,他有兩大類線描勾勒法:一是細勁圓轉為主的太湖石,另一是粗獷方筆為主的敦實石塊。無論粗細,用筆皆強調(diào)鐵線堅實。陳洪綬白描作品中梅竹題材較多。他的梅樁用線皴擦不多,以釘頭鼠尾描表現(xiàn)老梅樁遒勁絞轉的態(tài)勢。上海博物館藏的《幼竹蜻蜓圖》以雙鉤畫新篁一枝,勾勒筆線之外圍還襯染淡墨以凸顯白描竹葉之潔凈。蜻蜓則用線輕靈,坡石描法更顯鏗鏘,方起圓收,折筆渾厚,與幼竹蜻相映成趣。這些各異的線質(zhì)不僅突出地再現(xiàn)了物象的形體特征,也反映了物象的不同精神面貌。 清代揚州畫派中金農(nóng)的《枇杷圖》一圈描之作一顆枇杷,這一圈概括了枇杷的體積、正側,一組枇杷的前后靠所圈之線的虛實來體現(xiàn)空間感。用鋸齒形線條畫較厚的枇杷葉,折筆自然,枇把葉的翻轉仰抑、葉片的厚薄通過一線一筆概括之,用筆偶有斷續(xù),有篆刻的凝重味道。此類白描方式在揚州畫派中尤為多見,反映了當時部分畫家對金石味的審美追求。 虛谷的“顫筆”發(fā)展了花鳥勾勒中新的審美意趣。他追求“渴筆”,頓挫分明,筆斷意連,顯得古拙蒼潤。清末任伯年還將筆意與點線結構相結合。如《女媧煉石圖》衣紋用類似石紋的方折描法畫成,這種將不同形質(zhì)的物象采用相似的筆法描畫,其用意在于技法服從于主題創(chuàng)作之需要。吳昌碩的點線中,從書法筆法中直接汲取養(yǎng)分,蒼而不濯,厚潤華滋。其《汗漫悅心冊》以八大山人筆意,融入自己對筆墨的個性理解,渾穆沉雄。 至近現(xiàn)代,潘天壽先生在白描的理解上有集古之大成之趨勢。潘天壽先生曾言:“白描稿是整幅畫中的骨線。它決定布局、氣勢、造型、結體、人情、精神狀態(tài)等?!辈⒃谝粡埶蓛皂撋蠌娬{(diào)寫意白描畫法:“歲暮購得水仙一顆,以為案頭之供,以白描法記寫之?!彼晒蠢展P力雄健,根、莖、葉、花一氣呵成,以書寫的方式,從濕到枯、由濃到淡,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這四者不同的質(zhì)感;塊莖壯碩,葉子姿態(tài)欹側靠于紙邊,與款字相讓,但仍向上筆直生長。這一幅白描水仙的筆墨所反映的精神氣質(zhì),也許正與潘天壽先生內(nèi)心“強其骨”的精神追求相合,這種寫意傳情的白描法已與宋人工筆重寫實的白描法有極大的不同,其點線不僅用于狀物,而且更側重于寫心,并使點畫的獨立審美價值得以突顯。 劉海勇 白描禽鳥畫法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劉海勇 白描禽鳥結構與筆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花鳥畫的白描可以獨立成為作品,也可以只作為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粉本,當成底稿來用,這兩種方式有哪些異同? 劉海勇:白描亦稱白畫,方薰的《山靜居畫論》言:“世以水墨畫為白描,古謂之白畫?!卑酌柙缦扔米鞅诋嫹郾?,至唐成為獨立的繪畫表現(xiàn)手法。對于白描通常有兩種解讀:一是指運用毛筆雙鉤或單鉤型的白描繪畫形式,也稱作白描畫;二是指工筆畫暈染敷彩前先用毛筆勾勒點線的繪畫步驟,也稱作白描稿。我認為二者相同點為皆以筆線立骨,通過具有書寫性的點線之間的結構方式來進行造型。 花鳥畫的白描作為粉本,也有不同類型。宋人小品中白描的勾勒,直接用于設色底稿。而作為素材像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的植物或者禽鳥的一些速寫稿,旁邊還有一些注釋,標注品類與特征,對顏色、物象結構進行描述。這些都是作為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粉本來用的。 花鳥畫的白描獨立成為創(chuàng)作作品,就要考慮到畫面整體的章法布局,筆墨之間的關系,以及書卷氣、金石氣等這類的氣息的追求。 劉海勇 用筆與虛實課徒稿 紙本水墨 33×45厘米 2018 陰澍雨:目前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花鳥畫白描有哪些技法形態(tài)?工具材料如何運用? 劉海勇:花鳥畫白描的技法形態(tài)都是從“十八描”中生發(fā)出來,分為比較工致嚴謹一類的,用于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也有追求金石氣息的勾勒方式,可以用于寫意畫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工具材料實際上是不限的。既可以在生宣上畫,也可以在熟宣上畫;既可以用短小的勾線筆,也可以用長鋒毛筆。 劉海勇 動物寫生·鹿 紙本水墨 45×33厘米 2008 劉海勇 動物寫生·鵝 紙本水墨 45×33厘米 2008 陰澍雨:花鳥畫的門類眾多,花卉白描較為普遍,也是重要的搜集素材的方式。而對于翎毛走獸、鱗介、蔬果等等類別,如何進行白描訓練與創(chuàng)作?怎樣區(qū)別對待不同題材加以表現(xiàn)?請舉例說明一下。 劉海勇:花鳥畫其實屬于比較特殊的門類,除了人物和大山大水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劃歸為花鳥畫。既包括了翎毛、走獸、花卉,也包括了鱗介、蔬果、器皿等等類別。那么具體如何進行白描訓練,我認為還是“十八描”當中的技法的運用與轉化。這個訓練的目的也是在于以“一筆造型”作為基礎;以“寫生傳神”作為提煉對象特征的思維方式;以“表情達意”作為最終目的。 至于怎樣區(qū)別對待不同題材加以表現(xiàn),具體來說有兩點:第一,因為翎毛、走獸、鱗介、蔬果等等類別,它們的材質(zhì)不同,所以要凸顯在“以形寫神”的觀念下面,對于不同的題材要運用不同的用筆方式加以勾勒表現(xiàn);在“傳神寫意”這個角度,那么不同的題材要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素養(yǎng)及意圖加以表現(xiàn)。 劉海勇 裊裊掛空虛 紙本設色 136×69厘米 2018 陰澍雨:一般認為,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以白描為基礎,通過大量的白描寫生搜集素材,之后再進行構圖、勾染、設色創(chuàng)作。意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往往很難通過白描寫生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前期基礎,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中非常普遍,學生很難把具細的白描寫生轉化為寫意創(chuàng)作。你自己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在你自己的寫意創(chuàng)作之中是如何處理白描稿的?在教學之中又是如何對待的? 劉海勇:首先我們要認清白描的花鳥畫寫生的方式,它不是只有唯一一種工致的勾勒方式。比如說就鐵線描,或者釘頭鼠尾描,實際上是有多種類型描法。因此在寫生當中就可以用多樣的筆法去進行寫生。在畫白描寫生或者工筆畫創(chuàng)作之前,可以先畫一張意筆的白描,使我們更加注重對“開合主次”的章法布局的安排,再進行比較工致的白描寫生。在畫面布局比較合理的基礎上,然后再進行在細節(jié)上的表現(xiàn),這是工筆畫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 在進行創(chuàng)作性白描寫生的時候,已經(jīng)運用了比較完整的構圖方式,而不是一些局部的折枝,把它當做一張創(chuàng)作來對待。這樣的寫生轉化為寫意的時候,主次安排都是完整的。 我在研究生階段更多的是一些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性的白描寫生,有些畫得比較深入,有些比較輕松隨意。其實主要注重的還是畫面的整體布局、開合關系。因此轉化成寫意創(chuàng)作是相對比較容易。還有一點就是在現(xiàn)場的意筆寫生稿,就直接就可以轉化為意筆創(chuàng)作,或者帶回去再收拾調(diào)整。 我在教學中是按照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的教學大綱來進行對應的,比如說本科一年級是宋人小品的臨摹,本科二年級是宋人的大畫和沒骨臨摹,所以我們運用的是比較工致的白描寫生。而本科三年級和本科四年級的課程是兼工帶寫、意筆為主,可以嘗試意筆的白描寫生。(本文由錄音整理,經(jīng)劉海勇審閱)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19年第6期) |
|
來自: 雨做的云yus2vd > 《國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