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是中醫(yī)診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聞問切) 八綱:對四診資料進行分類劃分 (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辨證:病因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 臟腑辨證 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 診斷:常見疾病診斷,癥候診斷 中醫(yī)診斷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綱領的是() A陰陽 B表里 C寒熱 D虛實 E氣血 基本原則 (一)審內(nèi)查外,整體統(tǒng)一 (二)四診合參 (三)辯證求因,審因論治 第二節(jié) 四診 1望診 2聞診 3問診 4切診 一 、望診 (一)望神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神的概念: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 廣義──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 狹義──人體的精神活動 望神可以了解臟腑精氣的盛衰(得神) 1.得神:有神、精充氣足神旺 面色:面色潤澤 兩目:活動靈敏、精彩內(nèi)含、炯炯有神 言語呼吸:言語正常、呼吸氣息平順 形態(tài):形體壯實、肌肉不削、形體活動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對外界反應合理 飲食:正?;蛏詼p 臨床: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病輕預后好 點此處了解→白皮書 點此處收看→好記的中藥單味藥口訣(完結 ) 失神:無神、精損氣虧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兩目:活動遲鈍、目無精采 言語呼吸:言語失常、呼吸氣息低弱 形態(tài):形體瘦弱、大肉已脫、強迫體位、反應遲鈍、 煩躁不安、循衣摸床、攝空理線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對外界反應失常 臨床意義:正氣已傷,臟腑功能衰?。ㄌ摚?/p> 3.假神的臨床表現(xiàn)及臨床意義 假神:垂危病人出現(xiàn)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臨終 前預兆(回光反照,殘燈復明) 面色:突然顴紅如妝 兩目:目光突然轉亮、浮光外露 言語呼吸:突然言語不休、聲音轉亮 精神:突然精神轉佳、意識似清 飲食:突然思食、索食 臨床意義:臟腑精氣耗竭,陰陽即將離決 1、神氣不足:輕度失神 虛證患者 2、神志異常 癲--抑郁型(濕痰蒙閉) 狂--興奮型(痰火擾心) 癇--發(fā)作型(肝風挾痰上擾) 4.神亂(神氣不足與神志異常) (二)望色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望色,又稱色診,是醫(yī)生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色澤 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澤為主 1.白色的臨床意義:寒證,失血證 2.黃色的臨床意義:虛證,濕證 3.赤色的臨床意義:熱證 4.青色的臨床意義:寒證,痛癥 5.黑色的臨床意義:腎虛,水腫,瘀血 考點 (三)望形體,頭面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1.望形體強弱,肥瘦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2.望姿勢異常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3.望頭形與頭發(fā)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4.望目色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5.望耳鼻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6.望唇,齒齦,咽喉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7.望體表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四)望舌質(zhì)和舌苔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概念:是通過觀察舌質(zhì)、舌苔的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 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干濕適中-- 為氣血充足,陽氣旺盛 1、望舌質(zhì)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概念:即舌體的顏色、形態(tài)的變化 分類: 正常舌象:淡紅舌 病理舌象:舌色變淺—淡白舌 舌色加深—紅絳舌、青紫舌 (1)望舌色 1.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淺淡 臨床意義:主虛寒證,氣血兩虛、陽虛 2.紅舌 舌象特征:較正常紅者為紅舌 臨床意義:主熱證(實熱、虛熱) 3.絳舌 舌象特征:全舌或局部出現(xiàn)青或紫色 臨床意義:主瘀血(氣血運行不暢) 機理:氣血行不暢,瘀積于局部 舌象特征:較紅舌更深者 臨床意義:主熱入營血、陰虛火旺 4.紫舌 (2)望舌形 胖大舌 瘦薄舌 芒剌舌 裂紋舌 齒痕 A痿軟舌 B瘦薄舌 C齒痕舌 D裂紋舌 E芒刺舌 1熱盛津傷可見 2脾虛濕盛可見 (3)望舌態(tài) 強硬:熱入心包 痰濁內(nèi)阻 中風先兆 痿軟:氣血兩虛 陰液枯竭 震顫:氣血虧虛 肝風內(nèi)動 吐弄:心脾有熱 動風先兆 歪斜:肝風內(nèi)動 痰瘀阻絡 短縮:寒凝經(jīng)脈 熱灼筋痿 2、望舌苔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舌苔為胃氣上蒸所形成。 正常為薄白苔 舌苔的變化 苔色的變化 苔質(zhì)的變化 1.白苔:表證,寒證 2.黃苔:熱證,里證 3.灰苔:里熱證,寒濕證 4.黑苔:熱極,寒勝 (1)望苔色 (2)望苔質(zhì) 厚薄 潤燥 膩腐 剝落 有根無根 3.望舌的注意事項 (1)光線 (2)伸舌姿勢 (3)染舌 4.舌診的臨床意義 (1)判斷正氣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淺 (3)區(qū)別病邪的性質(zhì) (4)推斷病勢的進退 (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內(nèi)容和臨床意義 望痰涎 望嘔吐物 望大便 望小便 1、痰涎 痰黃粘稠成塊──熱痰 痰白清稀,灰黑點──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風痰 痰少而粘難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濕痰 痰中帶血,鮮紅──熱傷肺絡 膿血腥臭痰──肺癰 考點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虛寒(脾冷) 口中時吐粘涎──脾胃濕熱(脾熱) 不自主流涎──中風后遺癥 2.望嘔吐物 嘔吐物清稀無臭──寒嘔 嘔吐物穢濁酸臭──熱嘔 嘔吐物酸腐食物──食積 嘔吐黃綠苦水──肝膽濕熱 嘔吐清水痰涎──痰飲 嘔血──胃熱、瘀血、肝火犯胃 3.大便 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黃而粘,多屬 腸中有濕熱。 稀薄如水,夾有不消化食物,多屬 寒濕。 4.小便 小便清澈而量多,多屬虛寒。 根據(jù)中醫(yī)望診理論,熱盛津傷可見( )。 【選項】 A.瘺軟舌 B.瘦薄舌 C.齒痕舌 D.裂紋舌 E.芒刺舌 【答案】D A齒痕舌 B胖大舌 C芒刺舌 D痿軟舌 E瘦薄舌 根據(jù)中醫(yī)望診理論 1 熱邪亢盛可見 2 脾腎陽虛可見 A齒稀根露 B齒齦紅腫 C齒齦青紫 D齒齦淡白 E牙齒蛀蝕 根據(jù)中醫(yī)望診理論 1 腎虛可見 2 血虛可見 3 胃火可見 根據(jù)中醫(yī)望診理論,脾虛濕盛可見( )。 【選項】 A.瘺軟舌 B.瘦薄舌 C.齒痕舌 D.裂紋舌 E.芒刺舌 【答案】C 二、聞診 概念:聽聲音、嗅氣味 (一)語聲,呼吸異常及咳嗽,呃逆, 噯氣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1.語聲變化的臨床意義 (1)語聲強弱 (2)語言錯亂 2、呼吸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氣微與氣粗 ? 虛、寒:氣微而慢 ? 實、熱:氣粗而快 (2)喘與嘯 ? 喘:呼吸困難,氣促,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 實證:病邪壅塞于肺,氣道不暢 虛證:肺虛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鳴聲,時發(fā)時止 (3)少氣與嘆息 A.呼吸不暢,胸悶氣短 B.呼吸有力,聲高氣粗 C.呼吸困難,短促急迫 D.呼吸困難,喉嚨有聲 E.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 1.實熱多見 2.虛喘多見 3.嘯證多見 3、咳嗽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實證:咳聲重濁 虛證:咳聲無力,聲低氣怯 外感:風寒、風熱、燥邪 內(nèi)傷:陰虛、痰濕、留飲,表現(xiàn)為肺失宣降, 脾失健運,腎失攝納 4.呃逆,噯氣音聲變化的臨床意義 呃逆:聲音高亢而短,響亦有力,多屬實熱。 聲音低沉而長,氣弱無力,多屬虛寒。 噯氣:食后噯出酸腐氣味,多屬宿食停留或 消化不良。 無酸腐氣味,則為肝胃或胃虛氣逆。 (二)口氣,痰涎,二便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三 問診 問診的概念:通過詢問患者或者陪診 者,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經(jīng) 過等有關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一)惡寒發(fā)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 的臨床意義 1、惡寒發(fā)熱同見的臨床意義 ? 機理:衛(wèi)陽被遏不能達于肌表則惡寒,邪 正相爭則發(fā)熱 ? 根據(jù)惡寒發(fā)熱的輕重分為 表寒證 — 惡寒重,發(fā)熱輕 表熱證 — 發(fā)熱重,惡寒輕 表虛證 — 發(fā)熱、惡風、汗出 2、但寒不熱的臨床意義 ——只怕冷而不發(fā)熱,有虛實之分 ? 實寒:寒邪直接侵襲,損傷機體陽氣(新?。?/p> ? 虛寒:素體陽虛,不能溫煦肌表(久?。?-畏寒 3、但熱不寒 ——只發(fā)熱不怕冷,見于里熱證 根據(jù)發(fā)熱的特點分為三種類型: (1)壯熱:風寒入里化熱,風熱內(nèi)傳 (2)潮熱:陰虛潮熱,濕溫潮熱,陽明潮熱 (3)長期低熱:氣虛發(fā)熱 4、寒熱往來 半表半里證的特征 概念 “汗”陽氣蒸化津液從汗孔排出體外的一種代謝產(chǎn)物。 意義 診察津液的盈虧,陰陽的盛衰,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內(nèi)容 1、辨汗出有無 2、辨汗出時間 3、辨汗出部位 1、表證辨汗 表證無汗--惡寒發(fā)熱,肌膚無汗出,脈浮緊 外感寒邪引起的感冒 寒主收引,毛孔郁閉故無汗 表證有汗--惡風發(fā)熱伴有汗出,脈浮緩 外感風邪為主引起的感冒 風性開泄,毛孔疏松故有汗 2、里證辨汗 ?自汗: 氣虛或陽虛 ?盜汗: 陰虛或氣陰兩虛 ?絕汗: 里熱證 亡陽證 ?戰(zhàn)汗: 邪正相爭之轉折點 (三)疼痛的性質(zhì)特點及臨床意義 1.疼痛的性質(zhì)特點及臨床意義脹痛—痛而有脹感,多為氣滯 重痛—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覺,多為濕邪困阻氣血 刺痛—疼痛如針刺錐穿,多為瘀血所致 絞痛—疼痛如絞割,實邪閉阻氣機 隱痛—疼痛并不劇烈,可以忍受,卻綿綿不休,持續(xù)時間 長。多為氣血不足。 掣痛--抽掣或牽引疼痛,多為筋脈失養(yǎng)或阻滯不通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為寒邪傷陽 灼痛—疼痛有灼熱感而喜冷,多為火邪竄入經(jīng)絡所致 2.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1)頭疼—感受外邪,氣血津液虧虛,經(jīng)脈 (2)胸疼 肺熱——胸痛發(fā)熱,咳喘,吐黃痰 氣滯證——胸脹痛走竄,太息善怒 瘀血證——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胸陽不振,痰濁內(nèi)阻,氣虛血瘀——胸痛憋悶,痛引肩背 真心痛——胸痛徹背如針刺刀絞,面色青紫,脈微欲絕 (3)脘痛:寒邪犯胃,食滯胃脘,肝氣犯胃 (4)脅痛:肝氣不舒,肝膽濕熱,氣滯血瘀 (5)腹痛:大腹:臍以上,屬脾胃 小腹:臍以下,腎、膀胱,大小腸 (6)腰痛:腰為腎之府 (7)四肢痛:風寒濕邪 (四)口渴與飲水,食欲與食量及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1.口渴與飲水變化的臨床意義: 口不渴:多見于寒證、濕證 口渴多飲 : 伴壯熱、口渴喜冷飲——陽明經(jīng)證 伴小便量多,體漸瘦——消渴病 口渴不多飲:陰虛、濕熱、痰飲證、瘀血內(nèi)停、熱 入營血證 渴欲飲但水入即吐 :飲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內(nèi)有瘀血 2.食欲與食量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食欲減退:邪氣困阻中焦或脾失健運 納少—脾虛;納呆—濕邪困脾 厭食:食積-“傷食必惡食” 厭油膩—濕熱 妊婦—胃失和降 消谷善饑:胃火熾盛 饑不欲食:胃陰不足 偏嗜食物:小兒蟲積等 除中:脾胃之氣將絕 3.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口淡:脾胃氣虛,寒證 口苦:熱證 口甜:濕熱蘊脾 口酸:消化不良,肝氣犯胃 口澀:燥熱傷津 口咸:腎虛及寒水上犯 口粘膩:濕濁,痰飲 (五) 大小便變化的臨床意義 1.大便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便次異常 (1)便秘—秘結不通或排便時間延長 熱秘:熱傷津液 冷秘:陰寒凝滯 氣秘:氣虛無力推動 虛秘:血虛腸道失潤 (2)泄瀉—脾失健運,水走腸間 水樣泄:脾失健運 五更泄:腎陽虧虛,命門火衰,脾土失溫 濕熱泄:飲食不潔,濕熱內(nèi)蘊 2、便質(zhì)異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腎陽虛,不能腐熟水谷 溏結不調(diào)—— 大便時干時稀,稠結不爽 肝郁脾虛,肝脾不調(diào) 膿血便——大便中夾有膿血粘液 痢疾,濕熱交阻腸間,脈絡受損 問大便 3、排便感異常 肛門灼熱—大腸濕熱 里急后重—痢疾,濕熱內(nèi)阻腸道氣滯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瀉,瀉后痛減 傷食:酸腐臭穢,瀉后痛減 濕熱蘊結:瀉下黃糜,粘滯不爽 滑瀉—腎陽虛衰 肛門氣墜—脾虛中氣下陷 2.小便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尿量異常: (1)尿量增多 虛寒證——氣不化津 消渴證——腎虛 (2)尿量減少 里熱證——熱盛傷津 水腫病——肺、脾、腎功能失常 尿次異常 (1)小便頻數(shù) 下焦?jié)駸幔盒”泐l數(shù),短赤而急 腎氣不足:量多色清,夜間尤甚 (2)癃閉:點滴而出為癃;點滴不出為閉 虛證:陽虛氣化無力,開合失司 實證:瘀血、結石阻塞 排尿感異常 (1)小便澀痛: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 (2)余瀝不盡:腎氣不固,膀胱失約 (3)小便失禁:腎氣不固,下焦虛寒 (4)遺尿:腎氣不固,膀胱氣化失約 (六)失眠和嗜睡的臨床意義 1.失眠的臨床意義: 心腎不交,虛火上擾—煩躁多夢,難入睡 心脾兩虛,血不養(yǎng)心—淺睡眠,早醒 膽郁痰擾,神志不寧—易驚醒,口苦 食滯胃脘,上干心神—腹脹,難入眠 “胃不和則臥不安” 2.嗜睡的臨床意義 睡意很濃,經(jīng)常不自主的入睡。 陽虛陰勝,痰濕困滯 (七)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的臨床意義 1.耳鳴耳聾的臨床意義 耳鳴: 實證—突發(fā)、聲大,按之不減;肝膽火炎 虛證—漸覺、聲小,按之鳴減;腎精虧虛 耳聾: “精脫者耳聾” 實證—暴聾;實邪上壅于耳,清竅閉塞 虛證—漸聾;年老精衰氣虛,腦海失充 2.頭暈的臨床意義: 風火上擾,陰虛陽亢,心脾血虛,中氣不足 3.目眩的臨床意義: 目失所養(yǎng),肝腎陰虛,肝血不足,氣血不足,肝陽上亢 (八)月經(jīng)與帶下變化的臨床意義 1.月經(jīng)變化的臨床意義 (1)經(jīng)期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2)經(jīng)量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3)色質(zhì)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4)行經(jīng)腹痛的臨床意義 2.帶下變化的臨床意義 點此處了解→公眾號回復規(guī)則(測試試卷獲取方法) 一千零一個愿望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滿想象 失望是偶爾撥不通的電話號碼 多試幾次 總會回答 心里有好多的夢想 未來正要開始閃閃發(fā)亮 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樣 踮起腳尖 就更靠近陽光 四、切診 (一)切脈的部位和寸口脈分候臟腑 1.脈診的部位 寸口診法:寸口是指橈骨莖突內(nèi)側的一段橈動脈。 人迎脈 趺陽脈 2.寸口脈分候臟腑 左 右 寸 心 肺 關 肝 脾 尺 腎 腎 左為心肝腎,右為肺脾命 (二)常見病脈的脈象和主病 浮脈、沉脈 遲脈、數(shù)脈 虛脈、實脈 滑脈、澀脈 洪脈、細脈 弦脈、代脈 相兼脈與主病 (三)按肌膚,按脘腹的要點和臨床意義 1.按肌膚的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肌膚熱而喜冷-陽證、熱證 肌膚冷而喜溫-陰證、寒證 肌膚濕潤-汗出或津液未傷 肌膚干燥-無汗或津液已傷 水腫-按之凹陷不起 氣腫-按之凹陷,隨之而起者 陰證-按之腫硬不熱,根盤平塌漫腫 陽證-按之高腫灼手,根盤緊縮 診“尺膚” :肘部內(nèi)側至掌后橫紋處的一段皮膚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滿、積聚的要點和臨床意義 (1)按脘部: 痞證:心下滿按之濡軟不痛 結胸:心下按之硬而痛 水飲:心下堅硬,大如盤 (2)按腹部 實證:腹痛拒按 虛癥:腹痛喜按 第三節(jié) 八綱辨證 概念: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 八個辨證的綱領 表里——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zhì)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一)表證里證的臨床表現(xiàn),相互關系及辯證鑒別要點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jīng)絡 里--臟腑、骨髓 1.表證的臨床表現(xiàn)和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起病急,病程短,發(fā)熱惡寒 2.里證的臨床表現(xiàn)和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無新起發(fā)熱惡寒 3.表證里證的鑒別:發(fā)熱是否伴有惡寒 4.表證和里證的關系:相互轉化 (二)寒證熱證的臨床表現(xiàn),相互關系及辯證鑒別要點 1.寒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以寒為主,功能減退 2.熱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以熱為主,功能活動亢進 3.寒證和熱證的鑒別 4.寒證和熱證的關系:相互轉化 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寒熱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脈象 寒 證 惡寒喜熱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長 舌淡 苔白 遲或 緊 熱 證 惡熱喜冷 渴喜冷 飲 紅赤 熱 大便干結 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 數(shù) 實熱多見( )。 【選項】 A.呼吸不暢,胸悶氣短 B.呼吸有力,聲高氣粗 C.呼吸困難,短促急迫 D.呼吸困難,喉中有聲 E.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 【答案】B A午后發(fā)熱,五心煩熱 B長期低熱,勞累則甚 C午后熱甚,身熱不揚 D日晡熱甚,腹痛便結 E發(fā)熱煩渴,汗多脈洪 1氣虛發(fā)熱的癥狀特點 2濕溫潮熱的癥狀特點 3陰虛發(fā)熱的癥狀特點 (三)虛證實證的臨床表現(xiàn)、相互關系及辯證鑒別要點 1.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正氣不足 2.實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有余,亢盛為主要表現(xiàn) 3.虛證和實證的鑒別 4.虛證和實證的關系:相互轉化,同時并存 5.虛實和表里、寒熱的關系 表證和里證各有寒熱虛實之證 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系 (一)表虛證:發(fā)熱,汗出,惡風 (二)表實證:發(fā)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四)陰證陽證的形成,臨床表現(xiàn)和辯證鑒別要點 1.陰證和陽證的概念 陽證:表,熱,實證,陽熱證屬實熱證 陰證:里,寒,虛證,虛寒證屬陰證 2.陰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寒像 3.陽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辯證要點 辯證要點:熱像 4.陽證和陰證的鑒別 陰虛與陽虛 亡陰與亡陽 亡陰亡陽鑒別表 亡陰 亡陽 汗 汗熱,味咸,粘稠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 溫和 厥冷 舌象 紅干 白潤 脈象 細數(shù)無力 微細欲絕 其它 身熱,煩躁不安, 口渴,喜冷飲 身冷,蜷臥神疲, 口淡,喜熱飲 【題干】中醫(yī)診斷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綱領是( ) 【選項】 A.陰陽 B.表里 C.寒熱 D.虛實 E.氣血 【答案】D 某男,65歲,咳喘10余年,氣短乏力,痰多清稀, 食納減少,腹脹便溏,足面浮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1.中醫(yī)辨證是 A腎不納氣 B肺腎兩虛 C心腎陽虛 D心肺兩虛 E肺脾兩虛 2 辨證要點既有咳喘,食少,又兼見 A氣虛 B氣滯 C血虛 D陰虛 E陽虛 3 根據(jù)八鋼辯證,該證屬于 A表證 B里證 C寒證 D虛證 E陽證 你好明天,再見昨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