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中這三種應對措施經(jīng)常容易混淆。下面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1月9號,我將去北京講課,從深圳的近20度的天氣到北京0度以下的環(huán)境里,我將面對感冒的風險。下面我開始規(guī)劃針對感冒這個風險的應對措施。 【權變措施】我去北京前,想到反正上課和住宿都是在酒店里,有空調(diào)和暖氣,不會冷。所以,沒有制定任何應對感冒的應對措施,也沒有帶額外買感冒藥的錢就出發(fā)了??墒?,到了北京以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身板不夠硬了,即使在酒店里不出門,但還是感覺到鼻塞了,為了更好的上課,不能讓感冒嚴重了,因此, 我要買感冒藥。在這種情況下的“買感冒藥吃”就是應對風險的權變措施,在決定“買感冒藥”時,我首先需要提交變更請求申請額外的資金得到批準后才能將這個措施登記在風險登記冊中,然后在申請到資金后再去實施(買藥)。同樣的,在買藥時發(fā)現(xiàn),如果決定買藥時申請的資金不夠用,還需要再次提交變更申請。因此,實施權變措施也可能需要提交變更請求。 【應急計劃】我本來就不耐凍,在深圳就穿了很多衣服,所以,去北京就沒有計劃多穿衣服。因此,我只計劃“到了北京,如果我感覺鼻塞就去買藥”,那么這個計劃就是應急計劃, “感覺到鼻塞”也就是啟動這個應急計劃的觸發(fā)事件。 同樣的,我在制定應急計劃時,要提交變更申請額外的買藥資金,在資金批準后將應急計劃和啟用應急計劃的觸發(fā)條件登記在風險登記冊中。同樣的,當買藥時,如果在深圳時申請的額外資金不夠用,還需要繼續(xù)提交申請更多資金的變更請求。因此,實施應急計劃也可能導致變更請求發(fā)生。 【彈回計劃】如果我多帶一些衣服來減少感冒的概率,那么“多穿一些衣服”就是應對風險的減輕措施,這是主策略;同時,我擔心即使多穿了衣服,在南方生活了10幾年的我依然可能會感冒,所以,我會計劃好當我感覺到鼻塞時就要買感冒藥吃,那么“吃感冒藥”就是彈回計劃,我不是到了北京以后就買感冒藥,而是在我即使把衣服都穿上以后還是感到鼻塞時(主策略穿多衣服無效) 才買感冒藥,所以“感覺到鼻塞”就是啟用彈回計劃的觸發(fā)事件。 由于原計劃的差旅費沒有包括買感冒藥的錢,所以,在制定彈回計劃時我需要提交變更請求申請 額外的買藥錢,在批準后將彈回計劃和觸發(fā)事件記錄在風險登記冊中。如果,觸發(fā)事件“感覺到鼻塞”發(fā)生后,我去藥店買藥時,買藥錢不夠用,我還要再次提交變更請求繼續(xù)申請資金,因此實施彈回計劃也可能導致變更請求。 總結,彈回計劃和應急計劃都是事先在風險登記冊中規(guī)劃好了,彈回計劃是對應風險登記冊中的主策略無效時使用。 權變措施在風險發(fā)生前沒有規(guī)劃,當風險發(fā)生時才根據(jù)發(fā)生情況制定的應對。大家需要靈活理解上述的三個應對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