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何仍不快樂?此人答曰:正因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舍? 佛祖笑著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某日,一行人快渴死了,佛祖憐憫,置一湖于其前,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何故。答曰:湖水甚多,而我肚量這么小,既然一口氣喝不完,不如不喝。 佛祖露出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只要用心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夠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其實,人活著真正需要的東西并不多,再多的榮華富貴,到頭來都只不過是一隅、一床、一日三餐。人生是如此的短暫。當我們從瘋狂疲憊的獲取中真正醒悟時,才發(fā)現(xiàn)大好的年華已經(jīng)從手中丟失了。生命是一種緣,有時刻意追求的東西或許終生得不到,而不曾期待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 故曰: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一個人,其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了。而且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善無善報,惡無惡果……進入這個階段,心境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們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這時,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個人主觀意志的載體。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 也有些人通過自己的真心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種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由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如此,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綜合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于相應著作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