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边@個“器”字本為會意字。①是金文的形體,四邊有四個“口”,中間為“犬”。人喧嘩為“囂”,犬吠為“器”,所以“器”字應(yīng)為“狺”(yín)字的初文。②是小篆的形體,與金文相似。③為楷書的寫法。
《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這是將“器”字的假借義誤為本義。“器”字本義為“犬吠聲”,后來其本義消失,被假借為陶器、器皿,如《老子》:“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埏埴”是調(diào)和黏土。意思是:調(diào)和黏土而制作陶器。又可泛指“器具”,如《韓非子·顯學(xué)》:“冰炭不同器而久。”這是說:冰與炭不可能長久地放在同一個器具之中。從器具的作用,就可以引申為人的“才能”,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大意是:諸葛亮的才能,能管理政事,也是可以與管仲、蕭何相比的。有“才能”則必將受到“器重”,如《后漢書·陳寵傳》:“朝廷器之。” ——左民安《細(xì)說漢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