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人們常會抱怨社會不公,抱怨人心叵測。抱怨的最后,什么也沒得到,機會反倒與我們擦肩而過。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修身養(yǎng)性,讓自己越來越強大,對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是負責任的體現(xiàn)。 我們的無名煩惱,大多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比較和競爭,人們從中滋生了嫉妒、仇富等不健康的心理,不經(jīng)意的時候,我們便因這種負面心理而忽略了當下的幸福,無形中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的生活狀態(tài)。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初看這句話,似乎是讓我們被動地等待命運的安排,可實事上,很多人們沒有記住他的后半句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與人相處的時候,與人競爭失意的時候,不要刻意的與人劃清界限,不要人為地與人疏遠。對待他人,對待對手,仍然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學習別人的長處,成就最好的自己,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又何愁沒有朋友、沒有成功的機遇呢, 當改變不了環(huán)境的時候,我們就要修煉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用自己的努力去彌補自己的缺憾,只有內(nèi)心真正強大了,生命中的缺憾也并一一化解了,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失意生活、缺憾生活所應有的態(tài)度,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nèi)心。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 1/2頁 人,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子有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叫顏回,顏回家境貧窮,缺衣少食,坐在破爛不堪的小巷子里,但顏回卻能自得其樂、專心修道,可見物質(zhì)的匱乏并不能影響一個人樂觀的心境,反過來說,單純依靠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心靈的建設上來。 修身養(yǎng)性會讓迷茫的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正如孔子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自己發(fā)憤用功的時候,我們會忘記吃飯,當我們欣喜自己成長的時候,我們會忘記煩憂。 安貧樂道,并非不思進取,實際上更是一種迂回的成功。在未成器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專心致志于自己的“道”,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不被別人富足的生活所蠱惑,維持做人的尊嚴和注重內(nèi)心的快樂。那么,在機會繁多的當代,我們的理想之花又怎能不絢爛開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