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shù)人看不懂這幅漫畫的禪意|一心禪記
2016-07-18
一心佛漫
有人說:觀音菩薩的名號實(shí)在讓人不可思議——“觀”是視覺的功能,視覺對象為“色彩”,而“音”屬于聽覺感知的范疇,與“色彩”的范疇完全不同,“觀”和“音”怎么可以組在一起成為名詞?真奇怪! 然而,我們要說明的是,佛教的偉大和神圣,正在這種不可思議之處——它打破了人類通常的思維、感知閾限,將人的視、聽、嗅、味、觸等感覺感知以及思維、想象、語言一齊納入大自然共同擁有的“大感覺”之中,并在這種“大感覺”之下體察一切,參與一切。由于這種“大感覺”包容了視、聽、嗅、味、觸等種種感覺感知功能,因而它超越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分類;超越在色、聲、香、味以及冷暖、粗細(xì)、軟硬等種種感覺范疇的劃分;超越了人類思想認(rèn)識中一切名詞、言語和思想意識、觀念體系、價值標(biāo)準(zhǔn)等等的分辨,在這種“大感覺”中,人類與大自然便真正融為一體,并取得了與自然界一切有情生命和無情物質(zhì)相互溝通的“大語言”——宇宙萬物相互溝通的那種“信息”,它超越了人類語言文字這種狹義的“語言”——這種“大語言”便是佛教所謂佛法,也叫做如來種性,涅槃妙有,自性真如,向上法門…… 要真正領(lǐng)悟無情說法,關(guān)鍵在打破視、聽等感知閾限的約束,用眼去“觀聲音”,用耳去“聽色彩”……這當(dāng)然是奇特而不可思議的,正如前面所說的觀音菩薩那樣。 閱讀 1104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