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濕感冒又稱為夏季感冒。夏季悶熱,濕度比較大,如在這個時候大家都比較貪涼,比如吹空調等,感受了風寒之邪,使體內的暑濕為風寒所遏,疏泄受阻,郁積肌表,因而發(fā)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與中焦脾胃,癥狀表現(xiàn)內外皆有。外則發(fā)熱不揚,頭身困重;內則胸脘痞悶,脾胃不和,消化系統(tǒng)功能障礙,脈數,口雖干而飲不多或口中粘膩,舌苔雖膩而少黃,大便或溏。
其證要點是“內外結合”。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侵襲人體后,多表現(xiàn)有明顯的陽熱證候,如高熱、煩渴等,但暑中夾濕后,熱透不爽,故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不揚,且濕性重濁,故頭身困重,其感覺如同在發(fā)熱的身體上蒙上一層沉重又不透氣的濕布一樣,因外感之邪多侵襲人體陽位,頭為上,上為陽,故常常形容為頭重如裹。同時,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出現(xiàn)胸悶脘痞的癥狀,脘指胃脘,痞指因氣滯而形成的時而聚時而散的氣塊兒,胃居中焦,氣機不暢,中上焦不通,則胸悶不舒。因脾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尤其易損傷脾陽,脾陽受困,運化不健,水濕不布,則見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消化功能問題。
既然癥狀內外皆有,治療就應當表里結合。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穴,可行氣利水,解暑祛濕,以治外;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穴,可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以治內。

兩穴同為絡穴,位置又內外相應,同點可交通內外,表里同治。如果熱重,則可配大椎,刺激的方法參考風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