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lián)故事 (一)傳明朝大學士解縉未發(fā)達時與趙員外對門,過年寫春聯(lián)氣趙員外 門對千棵竹 家藏萬卷書 趙員外一氣之下把家中的竹子砍短,解縉見之,續(xù)聯(lián)為 門對千棵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趙員外氣極,令家人把竹子連根拔起,解縉聞之再續(xù)聯(lián)成 門對千棵竹短無 隨成就對聯(lián)故事。 (二)葛恩巧對朱元璋: 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曾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其時張之洞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一方封疆大吏,又正興辦新式書院,開展洋務(wù)活動。梁啟超銳意改良,想力挽清國頹勢,對張寄托極大希望。張之洞見拜帖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為不悅,張之洞差人將一上聯(lián)送與梁啟超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strong>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梁啟超看過上聯(lián),深知此聯(lián)之妙。江、淮、河、漢乃中華四大名川,確實要數(shù)長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季確居第二。更妙在武昌舊稱江夏,張之洞當時正鎮(zhèn)守江夏(武昌)、常以“南帥”自居,欲與“北帥”袁世凱比高低。因此,他出口大言:“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張之洞巧妙地把“江夏”二字亦嵌在上聯(lián)中,故極為難對。 但梁啟超畢竟是才華橫溢,才思敏捷,他將此聯(lián)細看了兩遍,微微一笑,略一沉吟,立即揮毫寫出下聯(lián):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后?” 張之洞一看,暗暗稱奇,深深敬佩梁啟超的過人才華,原來中華自古便把儒教、佛教統(tǒng)稱“三教”,儒居“三教”之首。中國又把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而“人才”又居“三才”之后。更有巧者,“儒人”舊指一般書生、又剛好嵌在此聯(lián)里。值得稱道的是梁啟超不卑不亢用“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后?來巧對張之洞,可謂一步不讓,點水不滴,妙極?。ㄞD(zhuǎn)自txf_6504博文)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后? (五)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jīng)武漢,想見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向門官遞上名片,上書:“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問門官來者何等模樣人,門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張之洞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叫門官傳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紙上寫到:
“持三字貼,見一品官,儒生安敢稱兄弟?!边@分明是一幅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孫中山微微一笑,也提筆寫了一行字叫門官呈上。張之洞見紙上寫道: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侯。”張之洞暗自驚訝來人的氣派才學,急令門官大開中門迎接。摘自1993年11月8日《家庭科學報》 持三字貼,見一品官,儒生安敢稱兄弟。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侯。 此聯(lián)即景生情,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諧音,應是對難度極大。 毛澤東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 周恩來正在思考時,小轎車已駛到一座亭閣前面,這座亭閣,就是毛澤東當年,常和同學們,談?wù)撎煜麓笫碌奶煨拈w。這時,一群鴿子,從閣內(nèi)展翅飛出。周恩來才思敏捷,靈機一動,隨口吟道: “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 天心閣系長沙市內(nèi)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lián)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毛澤東會心地微笑著,不住地點頭。(轉(zhuǎn)自張方塊博文)
|
|
來自: 虹72 > 《對聯(lián)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