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寬松是一種可以"無中生有"創(chuàng)造出指定金額貨幣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將貨幣注入市場,以此鼓勵開支和借貸??梢哉f,量化寬松政策是一種極端戰(zhàn)術,其所需資金龐大、周期也較長,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但由于目前世界經濟態(tài)勢各種不樂觀,我們難得一見地看到了四大央行正在同時使用量化寬松政策的神奇景象。 歐洲中央銀行是其中最保守的一個。2009年,歐洲中央銀行用量化寬松政策向歐元區(qū)注入了6000億歐元,此后一直鮮有動作。雖然歐元區(qū)經濟近期再顯露惡化跡象,失業(yè)率又創(chuàng)新高,歐洲中央銀行依然無動于衷。原因很簡單:歐洲中央銀行需要對整個歐元區(qū)負責,而在歐元區(qū)里,有錢的德國并不想出錢挽救西班牙這樣的窮國。 英國的動作要大得多。為了將利率維持在史上最低的0.5%,英格蘭銀行自2009年以來已經通過量化寬松向英國經濟輸入了5690億美元。這一數(shù)字相當于英國全國GDP的20%。但英國的經濟前景依然不樂觀。經濟學家預測英國在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0.5%,遠低于美國的2.0%。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英國的"精神分裂":一邊量化寬松,一邊又在縮減開支以降低負債來"拆自己的臺"。 和英國"雙手互搏"形成對比的是咬牙全力以赴刺激經濟的日本。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衰退后就進入了通貨緊縮--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安倍晉三再次擔任日本首相后,決定破釜沉舟:先是督促日本政府增加近2000億美元的開支,之后又調整了日本銀行的政策,通過量化寬松向日本經濟輸入1.4萬億美元。安倍此舉旨在通過讓日本背上史無前例的高額債務來扭轉多年以來的通貨緊縮,但這樣做到底是讓日本崛起還是讓日本"沉沒",尚未可知。 在量化寬松這件事上,唯一比日本還大方的只有美國。從2008年開始,美聯(lián)儲已經接連通過三次量化寬松向美國經濟注入了近3萬億美元。直至今日,美聯(lián)儲還每個月以850億美元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向美國經濟"輸血"。 與另外三家央行相比,美聯(lián)儲這種"持之以恒"的措施雖然對美國經濟和就業(yè)作用不大,但至少大大改善了美國股市。 |
|